(一)云顶寺
云顶寺,位于仁寿县涂家乡大雅村,坐东向西。一条新建的三百多梯的石阶路,直通云顶寺。
我们一行人拾级慢上,到达山顶,几许新色跃然山间,碧瓦红墙的云顶寺,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寺顶上铺满的琉璃在烈日下金碧辉煌。这座寺庙不大,大门上“云顶寺”三个大字,古朴苍劲。雕梁画栋的木格窗棂,飞檐翘角上的狻猊神兽,黑色浮雕吊柱,空灵而神秘。
云顶寺正面门口摆放着香鼎,其间香灰稀稀,寥寥可陈。紧挨着香鼎的左前侧,建有一小塔,正殿前方十米处便是右厢房和左厨房了。
抬脚迈进高高的门槛,心中油然陡生虔诚。只见殿堂里尘封土积,蛛网纵横,几尊菩萨端坐在莲花基座上,双目低垂。几块功德碑靠在墙脚边,用三块红砖垫脚,艰难地支撑着一个破旧的功德木箱。我再仔细寻去,寺内墙面刷的红漆补丁,粗糙皲裂依稀可见。
这里,看不到一个僧人,寂寞的寺院,寥落蝉声,让人心生悲怜。好在云顶寺的周围松柏傲立,祥云密布,群山伟岸。我们一边拍摄,一边倾听带路村民的讲述。
相传公元七百年前,海通和尚站在嘉州凌云寺,看见三江汇合处,霭霭薄雾的笼罩下,古柏参天,树木葱郁。河里云顶山倒影巍峨秀丽、云烟万状、形如宝殿。原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气象万千。于是,海通和尚回嘉州请示西川节度韦皋,之后官民资助建造了云顶寺。
(二)九龙洞
与云顶寺遥相呼应的是孙坡村鸡公嘴后山的九龙洞,距云顶寺600米处。九龙洞倚天然岩洞而建,因洞内壁上刻有九条龙而得名。
据碑文记载,洞中九龙造像建于公元1612年,九龙刻于石壁之上。据说常年有清泉从龙嘴涌出,清澈碧绿,早年间足够村上人饮水。我凑近龙头,果见有泉水涓涓细流。
九龙洞里除了九条龙之外,正殿、前殿、左右厢房内还供有各种神像、佛像和菩萨,造像神形各异,栩栩如生。
我们随处转悠,只见九龙洞入门处有一间小屋泥墙黛瓦,家什摆放简单、朴素,屋檐下一根晾衣杆零星挂着衣衫。再往后移步便是饭斋堂,看上去还算拾掇得干净。每逢菩萨生日或有法事时,这里便有香客行来,吃斋念佛。
据介绍,留守在这里的老人刚离世两月,他一生俭朴,笃信佛法,怎奈平日信客稀疏,香火不怎么旺。村上改造整新九龙洞时,他倾其所有。有亲戚劝他留点积蓄,他却说,出家人要钱无所用。这不意喻着禅心佛语吗?
我退至九龙洞正殿门口,准备拍张全景时,却见一村民沿山道进得洞来,只见他步若晚风,神闲气静。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他疑惑地打量一番。然后,顾自弯下腰,把跪垫重新摆正,又起身,把蜡台扶了扶,掸了掸灰,挪了挪福箱。据说他是新来管理洞中佛事之人,家住附近,每天坚持来洞中点香。遽然间,我感悟,他这一份淡之若骛的心境,不正是禅意所赐予用毕生,去安于寺小,摈弃山外的浮华,静活一生吗?
(三)磨刀石 磨刀石,又名马鞍石,伫立在七里沟。
正午时分,烈日灼热,我们走在大雅村的田埂上,一路际遇了不少风景,房前屋后,狗吠深居,鸡鸣桑田。鱼塘边,一株株美人蕉次第而开。农家屋顶上,烟囱高高竖起,隐隐地,能望见袅袅升起的炊烟。
快近七里沟磨刀石处,偶遇几块不规则的青石板,嵌在田埂浑然成路。岁月早已磨平青石板斧凿的痕迹,一些墨绿的青苔覆盖了它曾经的辉煌。
“到了,到了。”带路的村民拨开一丛荆棘。我们随着他手的指向,看见一块形似磨刀石的大石头巍然立于沟中。
相传,磨刀石原是七里沟里一块巨大的砥石,它实为帝王君臣御马归槽的拴马柱。传说张献忠进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时,决意斩断七里沟的大砥石,让帝王君臣无柱拴马。于是,他策马来到七里沟,挥起倚天剑,一刀斩断了大砥石。大砥石拦腰倒在一条小河里,自此之后,便成了七里沟中的磨刀石。
暮色渐重,我们寻近道返程。途经没奈何山,带路的老农说,因这山陡峭,早年登山的人没有人攀得下来,只有借助绳子下山,才有此名。没奈何山是“五马归槽”其中的一个山头,五座山头因型酷似五只马的头而得名。传说皓月当空之时,帝王之臣拴在砥石上的五匹战马伸头在石板田中喝水时,会有倒影显现在石板田中。
一天的采风结束,我真切地触摸到了涂家乡鲜活灵动的生命脉络,感受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传说中参悟,在参悟中获取文化滋养。
历史沧海桑田,人世间几度春秋。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语,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营造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7月20日,由仁寿县民政局、共青团仁寿县委、县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主办,川北医学院医...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