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仁寿新闻 > 正文

旧时光里的新生

来源:广西日报 2018-07-27 08:18   https://www.yybnet.net/

雷倩倩\文罗劲松\图

被称为“老桂林街巷标本”的东巷、西巷,静卧在桂林王城正阳门外东、西两侧,已有百年历史。而当城市建设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日益残旧破败的东巷、西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和桂林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越来越不协调。2013年,桂林市启动了东西巷街区改造项目工程。如今,靖江王府城墙根下,古巷今人,旧貌新颜,东西巷街区带着独有的古朴风韵与市井情调,重回人们的视野。它所呈现的人文风韵,是沧桑岁月的留痕,是社会变迁的记忆,让人倍加珍惜安定繁荣的盛世——

1

难以遗忘的老记忆

说起桂林东西巷街区,不得不提位于漓江西岸的靖江王城。这座藩王府始建于明代,外围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北面城墙外,东巷、西巷沿城墙根一字延展开来,以城墙中央正阳门(原端礼门)为界,东边为东巷,西边为西巷。

在东西巷街区改造项目工程中,桂林市档案局工作人员莫菡栖参与了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她告诉笔者,在明代,东巷、西巷所处的位置是靖江王府的宗庙与社稷坛所在,有“左宗右社”之说,为龙脉之地。清代时,靖江王府成为广西贡院,堪称读书人的福地。东西巷与贡院仅一墙之隔,人们一则想沾沾王家之气,再则为了方便家中学子读书,于是纷纷来此择地而居,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加之当时各路贸易运输多走水路,东、西巷紧贴漓江,这里便聚集了大批商贾,一时间热闹非凡。熙来攘往的兴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彼时,东西巷之间的正阳路和后库街(现解放东路)相交而成的“十字街”成为桂林城市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延绵至东巷和西巷,大部分老宅院被毁。桂林城光复后,人们在东西巷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数十年过去,这里是桂林市区房屋年龄最老的成片街区,被称为“老桂林街巷标本”。2013年,桂林市开始对东西巷进行修缮,希望恢复它昔日的繁盛。2016年,东巷改造完成。目前,西巷也正进行改造。如今,东巷、西巷连同东巷旁的江南巷、兰井巷、福棠巷、仁寿巷被共同称为“东西巷街区”。

2

期待重生的老建筑

漫步东巷,一座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引人瞩目。该建筑位于东巷9号,两层楼房耸立着粗大木柱,鎏金梁枋、雕花檐口古色古香。在东巷老居民的口中,它被称为“岑公馆”。

市民甘励贞自1946年便在东巷居住。至今她仍能忆起岑公馆的种种细节:公馆大门开在今日解放东路,后墙延伸至东巷。院内假山流水芭蕉树,一派园林美景,亦有雕梁画栋,不失气派。

岑公馆究竟是何来头?莫菡栖和其他工作人员在修复工作中做了详尽考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为方便家中子弟读书,在东巷置地建房。他病逝后,朝廷授命其弟接任云贵总督。晚清时,其子岑春煊被封为两广总督。岑家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一门三总督”的官场奇观。岑公馆便是岑氏父子的故居,彼时也被称为岑氏宫保第。但在战火和岁月的摧残下,这座五开间、三进深、二层高的深宅大院几近灰飞烟灭,仅大院最后一进岑氏家塾得以留存。

令人惊喜的是,在改造工作进行中,考古人员挖掘时意外发现,岑公馆的家庙所在之处,正是当年靖江王宗庙的原址。如今,岑家家庙的石阶被盖在玻璃板下,建成遗址广场。游人站在上边,可遥想当年东西巷的繁华盛景。

1938年~1942年,日军飞机隔三岔五轰炸桂林城。经历了1944年惨烈的桂林保卫战和日军败退时的烧杀抢掠后,桂林城99%以上的房屋被摧毁。

甘励贞还记得,1946年,父亲用36块光洋,请人在东巷28号的废墟上重建了广东会馆。此后,她和家人在这里居住,直至东西巷改造工程实施拆迁才搬离。重建后的广东会馆为砖瓦结构,大门高挺,两侧圆拱门颇为气派。

“这栋是马启邦的洋楼”“以前老字号‘巨丰泰\’门前的青石板,一块就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漫步在东巷的甘励贞,能说出每间屋子原来的主人是谁和建筑的原样。在她看来,东、西巷宅院里,最为精美的是东巷20号。

桂林光复后,不少外省人颠沛流离来到桂林,开始在东西巷置地建房,其中以广东、江西人居多,所建房屋多杂糅了外地风格。而东巷20号保留了桂林城市建筑风貌,外墙为清水砖封火山墙,内里为二层木结构建筑,呈四水归堂的合院格局。二楼走廊完全贯通,窗框、房檐木质雕花精细。

甘励贞与东巷20号后人覃志成有过交集,得知覃家是桂林阳朔县朗梓村望族,为方便族人进城经商、子弟读书有落脚之地,清代时,便在东巷置地建造了这幢别墅。20世纪50年代,和东巷的许多院落一样,东巷20号也变成公房,搬进了其他居民。东西巷渐渐由繁华的“商住区”变成了纯居民区。

1985年,一部名为《南洋富翁》的电影在东巷20号取景拍摄,引起不小轰动。“主角是马季老师,当时拍了一出斗鸟的戏,鸟就是找东巷居民借的。”住在东巷20号隔壁的秦宗兰对这部电影有很深印象。拍戏间隙,马季还曾到秦宗兰家休息。再后来,东巷20号被人租下开了一家咖啡店,这里成了桂林不少文艺青年常来之地。

而这幢建筑留存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莫菡栖告诉笔者,在经历日军扫荡后,东巷20号很可能是桂林城留存最好、清代城市民居木结构建筑唯一的标本。改造中,桂林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工作人员尽力对东巷20号进行修缮复原。

3

且行且珍惜的老字号

曾在东西巷居住过的居民,常会提到一家已经消失的老字号甜品店——翁记甜品。让不少老市民回味不已的是翁记的汤圆和芝麻糊,“汤圆甜糯绵软,是桂花糖心,咬开满口花香,芝麻糊乌黑油亮,细腻清甜。”

翁记甜品开在西巷口,主营汤圆、芝麻糊、花生糊、绿豆沙、白果粥、萨其马等小吃。从民国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翁记甜品店与麻记米粉、汤记炒花生一起,成为代表桂林地方风味小吃的“三记”名店。当年,甜品店临近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师生们和附近居民都爱来这里吃夜宵,点上一份甜品解馋。

除了西巷口的甜品店,各种美食的叫卖声在东西巷也不绝于耳。在甘励贞的记忆中,卖担子米粉的总是敲着大竹筒吆喝;卖馄饨的则打着快板叫卖;听到“叮叮当当”的铁板碰撞声,便知是卖叮叮糖的来了。

东西巷的老居民还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夹瓜子。每到中秋节前,巷头到巷尾都是夹瓜子的邻居,人们一手拈着红瓜子,一手拿扁嘴钳,一夹一个准。红瓜子都是从老字号糕点店“鸿庆隆”里领出,夹出来的白胖的瓜子仁被送回店里,加工成伍仁月饼。居民们以此补贴家用,东西巷也被称为“瓜子巷”。

甘励贞回忆说,中秋前,从早到晚,鸿庆隆的加工间都会传出“梆梆梆”的声音,那是月饼从模子里倒出来的响声。中秋月圆,小孩子迫不及待剥开被油浸透的油纸,一边赏月,一边细嚼着满是瓜子仁的月饼。

20世纪50年代,鸿庆隆被收归国有。20世纪90年代初,鸿庆隆的门面被租出去,慢慢被人遗忘。如今巷口那间挂着“鸿庆隆烟酒店”招牌的小卖部或许是它存在过的最后痕迹。

时间来到2016年,东巷片区正式开街。只见霓虹闪烁,商铺云集,扬州的化妆品、重庆的酸辣粉、香港的奶茶、内蒙古的肉串……各类商品、美食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又恢复了往昔繁华。

但也有遗憾,一些本地的老字号回不来了。细心的市民莫先生发现,在江南巷,原本已挂上的“熊同和”药号招牌被取了下来。在“老桂林”眼中,“熊同和”于桂林,正如“同仁堂”于北京,它也有一段传奇故事。

清朝末年,江西的熊联瑾、熊静和兄弟来到桂林,凑钱顶下了一间名叫“熊同和”的小药铺。兄弟俩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柳州、梧州甚至湖南等地的药商都到此处批发药材。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熊同和”都是桂林最大的药店。

悬壶济世一直是“熊同和”的理念。1920年,桂林一带发生瘟疫,“熊同和”免费施药施粥,救活许多人。“熊同和”的阳和解凝膏、眼药散、滋阴白补丸等都是畅销药。如今,巷里已经闻不到药香,很多人已不知“熊同和”为何物。

好在部分老店又迁回了原来的地方。在东巷口外,往正阳路步行街方向,王城马肉馆(原王城饭店)、秀丽饭店(原秀城饭店)挂起了招牌复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秀城饭店、王城饭店吸引着众多食客。秀城饭店的藕丸子、芝麻排骨、黄焖鸡,王城饭店的马肉火锅、香辣马排都在桂林食客口中留下美名。2013年,东西巷改造项目启动后,这些已经经营了二三十年的老店纷纷撤离。王城饭店老板以凯文说,如今他选择回来,正是源于对过去时光的留念,希望能继续服务老顾客。

新闻推荐

“感谢你们的付出 祝你们节日快乐!” ——仁寿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率队慰问驻仁官兵

本报讯(见习记者杨璐茜记者罗俊涵)7月24日,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仁寿县委书记梁磊率队慰问驻仁官兵。副县长胡...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旧时光里的新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