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敦良,1954年3月,生于仁寿县鳌陵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入展、获奖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3次。入展获奖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30余次,提名全国书法名家100名书法家翁同龢奖、提名全国书法名家100名翰墨石鼓宝鸡展。提名全国40位隶书名家,在洛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展览并永久收藏。获眉山市东坡文艺奖一等奖4次,眉山市文学艺术突出成就奖二等奖。出版四川中青年名家作品集、四川省中青年名家作品集“陈敦良书法专集”。被南京“墨池”北京书艺聘为导师,现为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仁寿县华兴中学特聘专职书法教师。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
眉山书法
焕发生机
有人这样点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展的一幅作品:真、草、篆、隶都不是,线质生涩、厚重、雄浑,路数高古却又蕴涵生机,细细品读,方知是篆隶笔法,结合秦汉简牍风格书写而成,匠心独具。该届兰亭奖全川仅3人获此殊荣,这正是我多年研习秦汉简牍后的一个小结。今天我向大家分享我的书法成长之路,希望大家能从我一孔之中,窥见眉山改革开放40年来书法发展的道路。
作为仁寿县鳌陵乡一个偏僻农村的地道农民,我刚开始练书法,资源非常有限:当时,只有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不知回锋顿笔,纯粹作为爱好,依葫芦画瓢照着练。没有文房四宝,我就在墙上、地上用石灰和树枝代替笔墨练习书写。
70年代初,农村搞宣传,叫我写标语,我提笔就写,大家还夸我写得不错,正是大家这样的鼓励和认同,增强了我学好书法的勇气和决心。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仁寿本土知名书法家万耀宗赞赏。能听到行家的指点,让我倍感鼓舞。但我也深知,自己并不懂“书法”,更无宗法可言,还需要行家更进一步地指点。于是,我决定登门拜访万耀宗,请他指点迷津。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有限,乡间小路狭窄坑洼,不通汽车,我骑自行车赶80里路到县城去拜访他,来回在路上颠簸了近6个小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让我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书法中,于是四处拜师求学,勤加钻研,对书法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书法创作也开始从“野路子”走上了“正道”。从1995年起,先后获得市、省、国家级书法奖项,多年来的付出有了结果。
不仅是我,不少的眉山书友都是通过不断学习,精进书法技艺,从而屡获嘉奖。这让当时越来越多的眉山书友认识到,需要一个眉山本土的书法交流、学习平台,来进一步提高自身书法技艺,于是1998年,眉山地区书法家协会应运而生,眉山书法也开始展现出更旺盛的活力。
眉山书友除了在眉山书协这个平台上切磋,更以这个平台为跳板,接触更广阔的书法天地,一步一步地开放眼界。借助这个平台,我也较为清晰地认识了川内书法主要流派和风格。我明白,书法不能一味临摹先贤,而要融贯古今,自成一派,方可名世。所以在2001年看到并初步研习秦汉简牍后,我便被其独特之处深深吸引:小楷、行草、隶书等名迹被历代人临摹,学习,虽然还有潜力,但缺乏新鲜感;而简牍基本是近当代出土,潜力巨大,一定会给书坛注入新鲜的血液,于是,当即自习简牍并拜师求学。十余年后,我的研习方向终于得到了行业权威的肯定:用篆隶笔法,秦汉简牍结合的作品,摘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川仅3人获此殊荣。此消息一出,或多或少给眉山书法界带来了震动,引来书友纷纷交流、学习。陆续又有很多书友荣列中国书协会员,大大提高了眉山书法的影响力。
眉山市书协成立20年来,眉山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书法大展并获奖。其中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展”“第一届普洱茶节书法展”“全国教师书法展”(2件获最高奖)“第一届全国大字书法展”“首届西部书法展”“第二届全国法制宣传展”(二等奖)“九届国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等。
眉山书法除了荣登大雅,也不忘深入生活。
大概是2013年的一次书画义卖,令我印象深刻,那一次义卖为贫困地区的学校筹到了10余万的善款。我们也会经常组织书法下乡、进校园活动,让广大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不仅是孩子们受到了熏陶,不少成年人也被深深吸引。现在人们物质条件满足了,开始追求精神文明的满足。不少成年人,甚至60、70岁的老人也会来找我学习书法,陶冶情操。能明显地感受到,书法艺术正如春夜细雨,浸润着眉山人的精神世界。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书法也早已不再是高挂楼阁的“阳春白雪”,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轻易地就能真切地触摸到书法艺术的律动。现在很多眉山书友都会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网上与其他书友交流切磋临帖所获。如今,我除了“现身说法”,面对面传授书法外,还开设了网课,在方寸屏幕间,与万千书友相见,传授书写心得,弘扬咱们老祖宗的优秀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数千年毛笔书写的古法正在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生机。
■见习记者 雷同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五年 绽放生命光彩 五年来眉山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回顾
扶残助残蔚然成风。九残会门球比赛。残疾人参加“东马”。残疾夫妇美化环境回报社会关爱。徐建兵向残疾员工传授竹编技艺...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