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眉山 今日彭山 今日仁寿 今日丹棱 今日青神 今日洪雅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今日仁寿 > 正文

山村石桥 不完全与行走有关的乡愁记忆

来源:眉山日报 2019-05-26 01:01   https://www.yybnet.net/

■ 本报记者 邱文清 文/图

川西丘陵、乡村多以地理形态或大族姓氏的湾、坝、沟来沿袭地名、地理,直观、印象;姓氏,则与家族迁徙与繁衍相关,有一种历史的变迁和传承在其中。

老家仁寿县河坝子,两条沟,一个叫烂泥沟,另一个叫石咀沟,沟如其名,单从字面就不难理解,田坝松软淤积者即烂泥沟,石咀沟则是多为泥田的沟正中间少有突兀一处数百米长的石埂,故为其名。两条沟往下游交汇之处,形成一处近百亩的平坝,就是不知沿袭多少年代的老地名——河坝子。

有沟,当然就有河。只是,因河坝子周遭均为浅丘,无山,沟里数米宽的小河,水小,甚至连溪都叫不上。但即使如此,沟中仍少不了桥。春节,春日温和的阳光下,河坝子,一座石拱,一座平桥,从铺满田埂的荒草背景下,进入我的相机镜头,勾起少年时放学从桥上飞奔而过的肆意和桥下筑坝凫水摸鱼虾的欢乐记忆。

老树,枝丫横陈,河埂,荒草满径。

石桥,更显暮态。桥上,似乎久无行人过往的印记,冬春,天干物燥,桥面的苔藓早已枯成黄褐色,唯有中间一道尺把宽的泥痕,颜色灰白,告诉着它尚未完全淡出乡野耕作舞台的可能。两边浅丘的半山,水泥路早已通往组社、人家。之前承载乡间民众主要的行走与通行的石桥显得落寞而孤寂,唯有桥下,越来越窄的河道,越来越细的河水不离不弃,无言无声。

两座石桥,距当年读小学的梁家祠不远,隔我家其中一块承包田也差不多。当年和一帮同学下午散学后,结伴相约冲过石桥,往下游的数百见方的回水凼中跳水、骑牛,凫澡,然后再在暮色与炊烟中意犹未尽的返家,是春夏之际我们最乐此不疲的游戏。当年,不知道有多少如我一样的乡村孩子,就是在两座石桥下游的回水凼浑黄的河水中学会了乡下最常用但最难看的游泳姿势——狗刨。

初春,深秋,雨水不多,河道中水量渐小。约几个年龄相近的伙伴,提一把锄头,带两个箢篼,选一段水流平缓的河道,从河边田埂挖一堆土和泥,上下筑两段土坝,截一段河道,然后两人一组用箢篼轮流往下游堤坝外舀水。一阵紧张的汗流浃背之后,河中水面渐浅,几无容身之地的鲫鱼、川子、泥鳅们先是浮头一串串泡泡,而后开始到处乱窜,这个时候,大家知道收获的时机已经成熟。

浑水中摸鱼,尽管大多都是一些几指宽的鲤鱼鲫鱼、长条的川子,偶尔还有几条运气不好的泥鳅黄鳝,结果大多乏善可陈,但一帮乡村少年哪里会在乎这些收获,常常沉迷其中,自得其乐。记得有次我带年纪还小的弟弟在桥下的石缝中摸出了一条半斤多大的鲤鱼,欣喜若狂,抓起鱼就奔跑回家,让这条鲤鱼在家中的水缸中养了半个多月。

筑坝捉鱼的我们人小,气力小,也偶尔遭遇尴尬。截起的河道水面好不容易慢慢见底,鱼虾游过水面的痕迹越来越大,结果垒筑的土坝却因上游来水量大和我们的拙劣水工技术突然垮塌,即将大功告成转眼就却功亏一篑,汗流浃背打湿的衣衫加上水淹打湿的裤脚,满是狼狈中更是沮丧。

关于石桥,留在记忆的印象也并不总是轻松与欢乐。八月,立秋前后,辛苦劳作一季的稻子成熟,等待收割。这个节点,学校大体尚未开学,农村娃娃照例还要帮助父母完成每年这一季最重要的收割。从十二三岁一直到大学毕业前的一年,每年我都在场,少有缺席。

傍晚,经过一天阳光的暴晒,谷穗上水气最少,气温也慢慢降低,正是割谷子的好时候。父亲和母亲、大嬢和姑父是主力,我则是半熟练的帮工。一个人,十来行,早已打磨过的齿镰挥过,将一株一株青黄的稻秆放倒,抵拢田坎的另一端,弯久了有些酸软的腰,流出的汗滴落在锯齿一样的稻叶划过胳膊的伤口,热辣灼痛,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文字的解读,都让你对“汗滴禾下土”的理解如此深刻。

第二天一早,抬一两米见方的木拌桶,需要脚踩驱动的打谷机到距石桥不远的承包田里。递稻把,踩机器,拴谷草,虽然秋阳的热力和温度还未完全发挥,但仍足以让一个未经常从事耕种稼穑的学生感到毛焦火辣。好在人多,不到亩把的零散田不到半天工夫就可收工。每当在石桥下小河中清洗木拌桶,抬着打谷机迈过石桥向另一块承包田走去时,我就开始希望紧张枯燥的学校生活,早一些日子到来。

随着国家乡村道路建设力度的加大,承载方便耕作和通行主要功能的乡间石桥,逐渐淡出乡野也是历史和社会变迁的一种自然。早些年的清明时节,我时常跟随爷爷和父亲,十数次从河坝子的平桥、石拱桥走过,去往一个叫做四方碑的祖坟地,为逝去的先辈们上坟烧纸。三年前,爷爷已经去世。这几年的清明,父亲和我是开车从乡村新建水泥路绕道过去,固定地延续一个家族记忆的传统仪式。已经好多年没有再从石桥走过了。

石桥修建的年代其实并不长。听父亲讲,这两座石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队里李姓大叔公的父亲,一位国民政府时期的当地乡长主持修建的。这位乡长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但据说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开明士绅,在富家镇附近几地民声俱佳。可惜的是,新政权成立之初,因为政策传达的滞后和个别干部简单执行的失误,李姓乡长在一个清晨的一场镇反运动中被处理。家人尚在悲痛之中,下午却从县政府传来紧急通知,李姓乡长这类民声颇佳的开明乡绅不属于处理范围。历史变革,似有阴差阳错,人生命运,似也沉浮难料。

李姓大叔公,我有印象。是很早年的初中毕业生,一样的知书达理,字写得很好,曾经当过生产队里的保管、记分员。后来数次招工,都因为当年父亲的身份,政审受到影响,未能走出农村,如今已是80余岁的高龄。

以我有限的熟悉和了解,只是感觉,李姓大叔公的身上,多少遗留下来一种传统乡贤那种平和无争,但正直安达的恬然。历史沉浮,命运多舛,大叔公老父亲主持修建的石桥毕竟为方圆数里的乡邻造福过数十年的光景,至今还为部分当地熟知这段历史的乡邻所忆起。

希望,拍下的这些影像,能够为河坝子的一些人,一段历史,一些传统,留下一些值得回忆和乡愁。

新闻推荐

13 金明池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作者:吴钩朱元璋的设想,无非是试图通过原籍地救助原则,杜绝或减少乞丐流入他乡,将流浪乞丐控制在萌芽状态。夫马进比较了宋明...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山村石桥 不完全与行走有关的乡愁记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