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谢艳
在土壤贫瘠的大山悬崖边,往往开出一些生命力旺盛的美丽小花,人们习惯称它们为“荆棘花”,意为受尽磨难,破土而生。而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有一位专门守护这些花儿的使者。
他就是北川坝底乡中心小学老师张金贵,30余年来,他扎根深山,用勤劳的双手,帮助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用顽强的毅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用永不言弃的精神,为山里的娃娃们撑起一片精神晴空。
勤耕耘,不让一个山里娃失学
1963年冬天,张金贵出生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通坪村一个普通农家,因为家乡偏远且贫穷落后,同龄人很早就外出谋生了。然而,看到山里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张金贵毅然选择了留在通坪,1983年,成为了通坪村小的代课老师。然而,村里很多人受现实的影响,都觉得读书无用,村小孩子的失学率、辍学率非常高。
为了不错过孩子们读书求知的黄金年龄,张金贵就一家家地拜访,一户户地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当了解到辍学回家的孩子都是为了帮家里分担农活,他就主动帮孩子们扯猪草、放牛、捡干柴,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皇天不负有心人,开学了,村小迎来了近50名学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他自立奋发,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垦了5亩校园地,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收了土豆种玉米,收了大豆种荞麦,土地没有一季闲着;春天扯米蒿,秋天捡木栗……辛苦换来的钱购置了电视、幻灯片、风琴,让通坪这个落后的村小,散发出时代的气息。不仅让山里的孩子大开了眼界,更体验了知识的奇妙无穷,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苦求索,不让自己的知识落伍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教育。”这是张金贵的座右铭。尽管大山里条件落后,但他从不忘加强自身学习。1999年,通过努力从安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张金贵转为了公办教师,先后参加了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
2009年,已经46岁,连电脑开机都不懂的他决心学习多媒体,家里不具备买电脑的条件,就等学校电脑室的老师下班了,对照着电脑教程,一步步研究开机、关机、网页浏览等,若有问题无法解决,就记在笔记本上,空闲时去请教别的老师。就这样日复一日,如今,他已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2013年,张金贵以50岁“高龄”和“老教师不老”的决心投身到教改洪流,率先参与了新模式的讨论和尝试教学,把新的模式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亲自担任初探课的教学研究任务,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教学,上研究课、示范课,还主动担任年轻教师的师父,培养、带出了一批骨干教师。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洪帆记者郑悦)今年以来,绵阳市以九环东线整体提升为重点,紧抓“旅游城镇、旅游通道、旅游乡村”3大环节,融入“科技绵阳、大爱北川、李白文化、生态王朗”四大品牌,不断提升“吃、住、行、游、...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