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重要的课程。然而在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困难,信息技术教育之路艰难曲折。尽管国家近年来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让农村的办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信息技术教育前景也让人乐观。可是,由于认识不足,不少人在信息技术课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只有破除这些错误认识,走出误区,才能找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核心,达到课程教育的目标,帮助孩子们健康、全面成长。
误区一,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教孩子玩游戏的课程。
经历了灾后重建的川西地区,教学设施设备更上层楼,跨越很大。在电子教学设备等方面已经基本跟上了时代,笔者任教的学校,每个班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投影等设备,教师们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如何教孩子们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们心中还是直“打鼓”。
近年来,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留恋网吧、通宵打电子游戏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信息技术课也被“连累”,有人担心,是否会助长这种负面因素。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好电子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摒弃玩具心态。对学生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就是“洗脑”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理论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不仅仅是游戏,要教育孩子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生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普及电子信息技术的知识,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激发主动性。同时,教师在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而揣摩和体会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的结论。例如,让他们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画画、建立作息时间表、写作业等,都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工具的妙用。
误区二,信息技术课是高科技,易学难精。
一般人认为,电子信息技术是“高大上”,太高端、太难理解,哪里是一个初中生能学会的?不少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一接触信息技术,就被这门课披的“高新技术”的外表给蒙蔽了,给吓坏了,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畏难情绪。
在这里,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下水”的实践精神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敢于吃螃蟹、实践出真知。这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敢于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就必然学有成效。
教育界前辈早就指出,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要经过多次锻炼、长久地培养才能逐渐形成。教师需要遵循意识的形成规律,反复刺激、强化,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得以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耐心学习理论知识,大胆动手实践,从简单的创建文件、到编写程序,从教室设备的使用,到学校活动需要的电子信息协助,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摸索提高,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为电子信息的“小专家”、“小高手”。
误区三,信息技术是一门次要科目,没必要下功夫学。
在多年基础教育实践中,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学校工作始终都围绕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展开。由于信息技术课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它看成是继音、体、美之后的又一门次要科目。一些学校领导认为作为非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学投资大、收效低,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与普及。
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培养的人才,没有信息技术的知识,不仅在社会工作上举步维艰,就是生活都成问题,必须及时纠正错误思想,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挣脱升学率“指挥棒”束缚,让信息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点金棒”。
总而言之,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走出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确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让学生们更加规范、自如地遨游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安县雎水镇学校熊昌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耘)国庆长假期间气候宜人,绵阳市近郊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和周边客人,处处呈现出热闹喜庆的景象。不少市民在近郊景点赏花摘果,开开心心过假期。金秋十月,正是赏花的好时...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