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彬彬
为进一步促进南宁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有效开展,即日起本报推出《弘扬“能帮就帮、马上就办、敢做善成”南宁精神——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典型系列报道》,通过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展现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风采,弘扬南宁城市精神和无偿献血的公益正能量。
南宁市西乡塘区副区长梁红英共有3本《无偿献血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从1996年至今,她在南宁中心血站总共献血14次,累计献血量5400毫升。
这样的献血记录足够让人敬佩不已,但梁红英却说是“绝对的小事”。梁红英坦言,公务员是南宁市无偿献血队伍中的重要群体,而她只是这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做的事情”。
因为母亲,义无反顾地无偿献血
打开梁红英最早的那一本《无偿献血证》,内页的第一行清楚地记录着“7月19日”。那是1996年初夏,梁红英外出办事,经过朝阳花园时,碰到路边停靠着一辆采血车,没多想,她就第一次参与了无偿献血。
有了第一次,便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梁红英发现,献血后身体并没有什么坏处,于是,她把献血当成一种习惯,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梁红英不知道的是,她在无意之中,成为首府市民中最早一批无偿献血者之一。为何能在当时整个社会对无偿献血不怎么了解的情况下有献血的念头?梁红英提到了母亲。
上世纪80年代,梁红英的母亲是一名村医,长年累月帮助当地村民治病就医,并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有一次,一名产妇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急需用血救治。梁红英的母亲了解对方的血型也是O型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血献给产妇,最后帮助产妇渡过难关。母亲去世后,如今回到老家,村民们还时常讲起她母亲当年的善举……
“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母亲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因为帮助别人而收获快乐。”梁红英说,她也曾想过像母亲那样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虽然长大后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但是母亲的精神感染了她,她也愿意去帮助别人。
利用工作,发动更多的人去献血
从2010年开始,每一次献血之后,梁红英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您的血液已发往某医院供救治病人使用。”每次看到这样的短信,她都高兴不已,“首先说明我的血液是合格的,更重要的是能挽救病人”。 参与无偿献血次数多了,梁红英愈来愈发觉光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她把短信转发给同事和朋友看,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献血对身体无害吧?”同事和朋友时不时提出疑问。
“当然,你看我这么多年下来身体都很好。你要懂得,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去献血,如果不健康你想献都献不了呢。”
刚开始参与无偿献血那几年,办公室的很多小伙子都不愿意去献血,也不明白献血的意义。梁红英就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事听,渐渐打消他们的顾虑,并多次鼓励他们“去试一试”,于是,在梁红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也伸出了手臂。
2006年至2011年,梁红英任职隆安县副县长,分管计生、民政的同时也不忘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她倡导年轻夫妇无偿献血,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做健康“储蓄”;她倡导在民政登记的青年人可以通过献血,给自己的婚礼献上一份特殊礼物……这些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5月,梁红英调到西乡塘区政府任职。因为工作的原因,梁红英与南宁市无偿献血事业有了更多、更直接的联系与合作。她在调查工作中了解到,大多数不愿献血的人是对献血知识不了解,担心献血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她多次牵头组织开展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多次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进行推介,利用各种会议和活动进行讲解——而她本人在无偿献血上的身体力行,也是一种绝佳的现身说法和无声引导。
有了榜样的带头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每年7月的“公务员献血月”活动,西乡塘区的政府公务员团队,无偿献血的人数都渐次增加。仅在2014年,梁红英就牵头组织了3次集体献血活动,200多人参加了无偿献血,累计献血50000毫升。
“5月18日是我下一次的献血日期,到时我一定准时去献血。”在采访中,梁红英反复提到“无偿献血本来就是很小的事情”,在她看来,公务员是南宁市无偿献血队伍中的重要群体,而她只是这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做的事情”。
新闻推荐
?2015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在那桐镇启动。 通讯员何宏生 摄本报讯(记者黄骏)5月25日,2015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在隆安县那桐镇隆重开幕。活动期间,民俗...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