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邻居搬走了,有一株牡丹花留了下来,他便把这株牡丹移栽到屋后。
半个世纪间,牡丹从一株变两株,从两株变四株……到如今,牡丹株数已近三千。
50多年来,一丛牡丹花,承载着北川一位农民的三个梦:让在平原地带才能开出艳丽花朵的牡丹在大山深处也能绽放;让牡丹花成为孙女读书的费用来源;用盛开的牡丹花的美丽来感谢有恩于他的善心人。近日,趁着牡丹花开,记者走进了北川都坝乡黄朝明老人的牡丹园,亲眼看到绽放在大山里的牡丹的同时,也分享了老人的幸福与感恩之情。
□本报记者 郑金容/文 同拥军/图
美好梦想
让大山深处绽放美丽牡丹
驱车三个多小时,记者来到都坝乡黄帝庙村黄朝明老人家。刚一走进他家门口,便被屋前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所吸引。健谈的黄朝明一边热情的带记者去参观他的牡丹园,一边满足地说今年花开得格外好,最大的花径接近30厘米。
老人告诉记者,70多年前,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伤残的军人来到都坝乡居住,带来了一株牡丹。可种了20多年,牡丹并未开出艳丽的花朵。1965年,这位军人搬家,邻居黄朝明便把那株牡丹移栽在自家屋后。
那个年代,再名贵的花,都抵不上一颗大白菜。村民们看到种地的黄朝明在种花,而且种的是在大山里不可能开花的牡丹,更觉得他是“疯子”。甚至连黄朝明都坦言,除了知道花的名字外,对如何种牡丹一无所知。但黄朝明听老邻居说过,这种花开起来太美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北川大山里,让牡丹开出美丽的花。
大山深处,土地贫瘠,到处是石头。为种好牡丹花,黄朝明到处找厚土、肥土。通过努力,那株牡丹长得越来越壮实。10多年后,竟开枝散叶,发展到100多株,每年四月下旬都会开出漂亮的花朵。虽然黄朝明不知道自己种的牡丹是什么品种,但他很骄傲,他种的牡丹每朵里都有9个花蕊和上百个花瓣。
家出意外
牡丹承载着孙女的读书梦
牡丹绽放在大山深处,黄朝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家里却突然遭遇意外。2000年,儿子被洪水冲走,不久儿媳改嫁,留下年幼的孙女黄肖萧,跟黄朝明相依为命。
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黄朝明有个愿望,希望孙女能够多读点书,走出大山。但是家庭经济实在困难,孙女的学费成了黄朝明最担忧的事。仅靠他和老伴在山里种庄稼养点猪和羊,钱根本不够。这时,黄朝明又有了个新的梦想,卖点牡丹花,为孙女筹集学费。
从那以后,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黄朝明都会把牡丹摘下来拿到北川、安县县城去卖。“我的想法很很简单,一朵花卖一元钱,园子里的花每年大概能开2000多朵花,就有2000多元,给孙女交学费。”
然而卖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7年,黄朝明摘了50株牡丹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到安县老县城安昌镇(现属北川)卖。大半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黄朝明完全不懂得怎么卖花,整整一上午竟连车费都没有攒够。
2008年,一位志愿者了解到黄朝明卖花的困境后,集思广益,跟一些花圃联系,可花圃老板得知黄朝明家在大山里后,都因路途太远而婉拒。后来,志愿者就帮着老人卖牡丹花,虽然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但志愿者给黄朝明的感动和支持,让他对卖花以及孙女的学费充满信心。渐渐地,孙女读书的费用也基本有了着落。
分享美丽
牡丹承载老人的感恩之梦
现在黄朝明已经75岁,但每天早上还是会先去打理牡丹花,然后才去山里种地放羊。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牡丹已经从最初的一株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株。看着满院子绽放的牡丹,他又有了新的梦想,用这些花来感谢有恩于他的人。
如今,每到牡丹花盛开的时节,黄朝明都要邀请帮助过他的人,来山里赏花,分享幸福。记者到达这天,正好遇到绵阳城区10多名志愿者来老人家赏花。牡丹园里,黄朝明不停地给大家介绍他的牡丹花,脸上始终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尤其当志愿者说,他的花比城区种植的牡丹花开得更大更艳时,老人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段时间花开得正艳,每一朵又大又漂亮,要是有更多人来欣赏就更好了。”黄朝明也希望志愿者和记者能够把花拍出来,把它们带出大山,让牡丹不仅仅只开在山里,还开在其他角落。
游客纷至沓来
黄朝明侍弄牡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宣银杨孝忠记者彭雪)由省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日前来绵开展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督导检查。督导组先后深入游仙区开元路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安州区人...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