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为葛根除草修枝
□ 本报记者 安峥 文/图
8月18日,站在安州区沸水镇三合村的田间地头,青翠的葛根枝叶铺满了田垄,不少村民正在为葛根除草修枝。从之前传统农业种植转型到如今的中药材种植大村,三合村这两年多实现了华丽转身,而村上的老百姓也依靠着葛根这棵致富的“摇钱树”,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翻身仗。“如今,三合村在百草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以‘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公司’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也使得参与进来的贫困户收入有了大的提升。依靠这小小的葛根,我们村计划今年实现整村脱贫。”三合村村支书刘中富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三合村地处沿山丘陵地带,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全村有60%的农民外出打工。由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劳动力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三合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同年,村主任刘中富上任该村村支书。
带着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念头,已过不惑之年的刘中富开始思考村上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我们村的自然环境适合种植中药材,而且也适合村民们在家门口务工的实际。”刘中富的想法得到了镇领导和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2014年,刘中富在村上流转了1000亩土地成立了“百草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并召集了村民张刚、李沁幽等六人加入合作社,着手中药材基地建设,主要种植葛根、附子、车前子、牛蒡子等中药材。“葛根的生长期是两年,再过不久,我们的600多亩葛根就将到收成期。按一吨收入2000元来算,今年的葛根收入将达180万元。”刘中富告诉记者。“眼看葛根进入收成期了,老百姓们干起活来也更有劲。”
既有销售所得,也可土地流转分钱,最重要的是,到中药材基地务工,也给村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务工按照45元一天算,勤快的人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呢。”刘中富说,合作社去年光是劳务支出就达80多万元,采摘旺季,连附近村的村民也要来“分一杯羹”。12组的向世田是村上出了名的贫困户,之前守着自家的一亩多田务农,一年收入才千把元,根本维持不了生活。如今他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再务200多天的工,一年下来收入近万,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改善。去年,三合村全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一两千元增加到近万元。“把我们老百姓带动起来种植中药材,最大的功劳是刘书记与合作社。”采访中,不少村民说到如今脱贫致富,总不忘提及刘中富与他的百草园合作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市三网融合推进办获悉,通过近两年的不断研究、探索、实践,绵阳市“三网融合”网络建设快速推进,技术创新持续给力,试点成果不断涌现,整个“三网融合”动力源被全面激活。——...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