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俊川
1月7日,几辆小车开进了绵阳市北川县陈家坝乡四坪村,客人下车后直奔养殖场杀年猪。养殖场里,几十头黑土猪悠闲地吃着白萝卜。圈舍房梁上,几只摄像头正对它们做“现场直播”。“这是今年最后一批年猪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四坪村村支书成满平喜滋滋地说。
作为一个曾经的地震极重灾区,四坪村通过发展年猪认养,走电商之路,正一步步摘掉“贫困”帽子。
换个角度封闭的小山村也有比较优势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坪村受灾极其惨重。震后,村民返乡重建了住房,但产业重建却举步维艰,村里的青壮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
2014年初,绵阳市安排建设银行绵阳分行对口帮扶四坪村。建行绵阳分行副行长管建国记得,第一次来到四坪村时,眼前的境况让他“心都凉了半截”,贫困户多,土地少,道路条件差,严重缺劳动力。
围着大山转了一圈,管建国从四坪村的“封闭”中琢磨出了个门道:这里山林资源多,生态条件好,地震后也留下不少废弃的房子,何不改造出来搞养殖,再利用互联网,搞年猪认养?“年底不少家庭都要做腌腊制品,市场上的饲料猪肉又不能满足大家对品质的要求,土猪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建行绵阳分行考虑利用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善融商务”电子交易平台,先让建行内部员工成为首批消费者,再让建行的客户成为第二批消费者。
这个想法赢得了村支书成满平和村主任苟义伦的支持,他们率先投资11万元,建设了生态养猪场。受他们影响,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杨进良也回到村里,通过贷款和扶持资金,也建起了养猪场。
土猪“触网”价格打了一个滚
到了2014年末,通过“善融商务”电子交易平台,成满平和苟义伦所养的200余头年猪还未出栏就被订购一空。“一公斤能卖四五十元,价格比饲料猪肉打了一个滚呢。”成满平说。尝到了甜头,他俩又筹资80万元,扩建了养猪场。
杨进良的养殖规模稍小,出栏年猪约40头,纯利也达到了5万多元,全家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这一“利好”让不少村民都按捺不住了。村民杨育碧准备把震损的旧房子加固一下,用来做养殖仓库。村民杨进刚则通过养年猪,很快还清了重建住房的欠账。
为了打造生态品牌,提高养殖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养殖附加值,村里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并在各家的猪圈里装上了摄像头,“直播”年猪的吃喝拉撒。
2015年,全村出栏年猪1000余头,每头猪纯利1000余元。除了“善融商务”电子交易平台售出外,合作社还在“村淘”平台上建起了“四坪生态猪”网店,并通过长虹公司“点点帮”电商平台,开展年猪销售。
守护“封闭”做大“生态”文章
在村民杨育谦养殖场旁的一片耕地里,种着白萝卜、白菜等,“猪的粪便经过简单发酵处理后就成了上好的农家肥,种出来的白萝卜等青饲料又用来喂猪,这样不仅省下了一大笔粮食钱,喂出来的猪肉质更好,地也越来越肥了。”
“猪粪如果处理不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搞循环经济。”苟义伦表示,在建养殖场前,村上首先做好规划,把养殖区和生活区分开。“养殖区旁一定要有足够的土地来消纳粪便,并控制养殖区的规模。”“既然封闭,我们就把封闭的优势做大。”陈家坝乡党委书记王益说,“我们先支持四坪村把年猪喂好后,再发展无公害蔬菜、高山水果种植、林下土鸡养殖,再将这种模式向其它村复制,把生态农产品这篇文章做大。”
为了避免过去“封闭”带来的生态优势遭到破坏,村上决定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监督村民的养殖行为,让四坪村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村。
新闻推荐
今年的农历六月初六(7月9日)即将到来,相传这一天是大禹诞辰。每年的这天,在大禹诞生地——北川县禹里镇,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这位古代治水英雄、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和羌民族的祖先。据史料记载,这...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