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思忆 裴蕾
“文化站就是以前的黄公祠,老梅的私人博物馆也在里头,里面有能代表我们重华的2000多件宝贝呢!”3月22日,记者来到江油市重华镇寻找当地文化站,村民这样说。
村民口中的“老梅”是重华镇上一位叫梅文杰的老人,年过六旬的他在镇上生活了半个世纪,不仅是重华镇的“活地图”,也是一位闻名当地的“收藏达人”,当地还专门为他腾出地方,建了个个人“博物馆”。
从“活地图”到收藏达人
“这是清朝时我们重华正亨利油酒局的招牌,那时候,重华是剑阁、梓潼和江油三县交界的重镇,热闹得很。”记者刚一走进黄公祠,就听见老梅正为参观者讲解。“再来看这个,这是民国时期黄公祠的主人用过的文房四宝,当年他在镇上可是名噪一时。”游客李冬青跟随着老梅的脚步,又走进另一间屋子,“这个是红军当时用的布钱,不知道怎么流落到我们镇上,被我收到了……”
“没想到在一个小镇里,会有这样一个有心的老人,倾毕生的心力收藏了这里的历史。”看完老梅的收藏,李冬青动情地说。
2008年,镇里将黄公祠辟为文化站,免费为老梅提供了6间房间用作私人藏品的收藏和展示。老梅把各种藏品分类“寄居”:家具陈列室里摆放着民国时期的雕花大木床、清末的红木书桌,就连立在墙角的衣橱也散发着雅致的历史韵味;服饰陈列室里,旧式婚礼上新娘的凤冠霞帔一应俱全,绣工精致的布鞋、大户人家用过的被面和枕套都被老梅悉心地放在玻璃展柜里;钱币陈列室里,从明朝至上世纪90年代的纸币被整齐地码放好……
老梅告诉记者,重华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不断有外地人来此收购古玩。由于老梅堪称重华的“活地图”,外地朋友都爱找他做向导,后来他自己渐渐地也爱上了收藏。老梅告诉记者,他特别重视收藏与重华镇有关系的藏品。几十年前,他曾经看上一件小古玩,卖家开价60元,“当时刚开始学收藏,对自己的鉴别能力没什么信心,虽然很喜欢,但始终不敢买。”老梅后来咨询了行家,得知那件东西是真品,于是多方留意,直到3年后还是把它买了下来。
立志将树根雕出“李白文化”
几十年下来,老梅的藏品竟也收集了不少,花在收藏上的钱超过百万元。“别看我这地方小,过年过节时每天都有几百人来参观,我还接待过美国和丹麦的客人呢!”说到这些,老梅满脸自豪。
5年前,有一双巧手的老梅还爱上了根雕艺术。“我们江油是李白故里,我雕了不少有李白文化元素的作品。”老梅一一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从北川收来的树根,你看,这像不像李白端着酒杯在吟诗啊?那块树根是我在乡下自己挖的,我觉得像手拿毛笔的李白在作诗……”虽然已过耳顺之年,精神矍铄的老梅依旧充满想象力。他告诉记者,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都曾提出花高价收购他的藏品,但他都拒绝了。“这些藏品代表的是我们重华的历史和文化,不能卖,要留给后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璟)8月20日,由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江油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外企看四川·江油篇”活动举行,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部分外国驻川机构代表、商务机构及知名企业...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