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想,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的运用非常广泛,其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并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要培养这种适应生活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也都可看做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人们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广播、看电视,甚至逛商场、听音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随时关注语言现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资源。如果要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我们将“生活的源泉”注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素材,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地提升。
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能适应生活需要”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找到很多的办法。我认为,作为一名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老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很多学生总是觉得写作文“难于上青天”,其实不是他们的文笔不好,也不是感情不够丰富,而实在是缺少观察和积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如果平时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他们的感受就会越深刻。如读杜甫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如果见过经雨水漫洒后丛丛鲜花含苞待放、花瓣水灵晶莹、花色鲜艳欲滴的景象,或是有过相类似的记忆,他就能很快品味出“红湿”二字的妙处,进入诗的意境。而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关注,很难对文本内容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也就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正如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鼓励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积累观察和感受到的生活点滴为写作提供素材,甚至爱上写作。
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适时地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适时地引入寓言故事、谜语、谚语等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也可以适当地引入流行歌曲(包括音乐和歌词),让教学变得新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课文《我与地坛》时,可以分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我与地坛”讲课前,老师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激情澎湃的音乐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更好地理解史铁生人生的不幸与悲壮,并让他们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结合主题“我与母亲”,可以选择一些抒情性的有关歌颂母亲、赞颂母爱的歌曲:如首先播放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歌,然后在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深深遗憾的情节,再围绕主题进行适当地设问,让学生自主地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并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聊聊自己的母亲或谈谈关于“母爱”的感悟,从而让课堂变成由学生自主发言的讨论课,最后教师适时地再一次使用音乐,如选择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的同时,再次感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末了,再由老师作简单小结、给学生讲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方式应该是贴近生活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生活元素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之余获得知识与启迪,同时也让教学变得轻松和富有智慧。
再次,将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相联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联系社会生活,将生活的源泉注入语文课堂,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为社会是一道多彩的风景线,更是一片宽广的学习语文的天地。
例如,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葵花胃药片,专治魏延”、“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都存在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错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弥补学生的阅历不足或是利用报刊杂志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补充。比如,讲《荷塘月色》,有视频;讲《雷雨》,有话剧;教《孔雀东南飞》,演情景剧;教《我与地坛》一文,带领学生阅读读本中节选的其他部分,同时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另外给学生扩展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从而引发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将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相联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并且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现生活”,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或许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而语文本身浓郁的生活气息正是它最迷人之处,所以我们在关注课本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活,还要借助生活的精彩来还原语文本来的精彩。
(江油市太白中学 刘礼芬)
新闻推荐
上课铃响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头便拧在一起,大声地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鸦雀无声。我见没人答应,生气地又问一遍。这时,坐在最后的杨同学跑上来,迅速...
江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