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山石刻,是指发源并传承于江油的一种民间美术雕刻工艺,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民国。因其石色黑质坚、细润莹洁、手工独特,与广元白花石刻、灌县汉白玉小摆件并称为“四川三大石刻”。近日,记者走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国军,谈起“雾山石刻”目前的传承现状,他感叹:“处境尴尬,后继无人。”
□本报记者 李春梅
最大雾山石刻《蜀道难》即将面世
近日,记者在江油李白纪念馆见到今年55岁,戴着老花镜,系着围裙的邓国军,他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刷子,正带着徒弟周敏在两米见方的一块石砚上打磨、雕琢,完成这块雾山石刻《蜀道难》最后的工序。邓国军难掩自豪地告诉记者:“从我父亲到我这一辈,这算得上是最大的雾山石雕砚,完工后将作为李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被收藏!”
记者看到,这块独具匠心的石砚台以李白流传千古的《蜀道难》古诗为构思主题,以国画白描风格的山水图案为表现手法,纵向环绕中间“墨池”,从右至左构思古蜀道风景:从广元皇泽寺、剑门关、翠云廊、梓潼大庙、李白故里到顶部的江油窦圌山、涪江六峡……峭壁山峰、苍翠古柏、崎岖山路、祥云环绕,一刀一刻,让人叹为观止。
邓国军告诉记者,这块雾山石毛料长1.9米、宽91厘米、厚26厘米,估计重量超过1吨。由于迟迟没有一个完美的构思,这块雾山石曾一直闲置在纪念馆一角,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构思,直到前年,才最终确定将其雕刻成为砚台工艺品《蜀道难》。经过邓国军和其师弟彭云及徒弟周敏三人历时三个春秋的雕刻,目前这块“巨无霸”石砚已基本完工,即将面世。
雾山石刻最辉煌时曾遍及全川
完整的雾山石刻必须经过采石、开型、出坯、绘样、雕刻、镶嵌、题诗、落款、收细、打磨、抛光、装盒等工艺流程。邓国军从16岁起,就跟随他的父亲,川西北著名民间雕刻艺术家邓文学习雾山石刻技艺。他向记者介绍,“雾山石刻”以观雾山色黑如墨、质润如玉的岩石为原材料,用锤子、平口雕刀、套筒、砂轮、油石、毛刷等十多种工具,通过平、浮、圆、镂、线等雕刻手法,达到齐、平、光、细、活的工艺效果。因为选材的不同,可以制作出砚台、屏风、笔筒、酒具等工艺品。艺术表现手法上,以人物、山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形象为主,以其巧妙构思、优美造型,展示纯真与厚重之美,彰显中国儒家的理性审美意趣。“在雾山石刻最兴盛的时期,江油武都镇曾出现加工、经营雾山石刻的一条街。”邓国军的父亲邓文曾向他讲述,大约在汉代,观雾山的居民就开始采用雾山石修建和装饰墓葬。唐朝初年即有工匠将其用于制作砚台等工艺品。唐宝应年间,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雾山石刻被命名为“学士砚”。至清末民初,其技艺日渐成熟、完善,产品遍及全川。上世纪中叶,雾山石刻曾一度萧条,江油境内仅邓文一人掌握此项技艺。
1979年,江油市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特将邓文请入李白纪念馆并招收学员,使雾山石刻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2007年1月,雾山石刻被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雾山石刻面临后继无人的景况
然而,雾山石刻工艺品因其制作工序繁多、艺术造型及雕刻工艺复杂,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加之属于纯手工工艺,产量较低,自邓文去世之后,目前,江油只有邓国军师徒三人在从事这项工艺。“雕刻既要有真实性,也要突出意境,从选材、构思到动手雕刻,整个过程动静结合,必须要求工匠耐得住寂寞、清贫。”谈及目前“后继无人”的现状,邓国军感慨很多。现在他已接近退休年龄,徒弟周敏已年过四十,曾经有年轻人来登门学艺,但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现实原因,超不过一个月,这些年轻人就打了退堂鼓。“因为人手少,工艺时间长,产量小,雾山石刻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作为李白纪念馆的“编外人员”,从事雾山石刻已近二十年的周敏说起雾山石刻的尴尬处境,不无担忧。2009年,在四川省举办的非遗节博览会上,虽然雾山石刻以其独特的工艺吸引了众多客商的关注,但仅仅待了5天,周敏就打道回府:“不敢继续在博览会上展示作品了。有人想买,我们却根本拿不出货来!”
新闻推荐
日新月异的四川绵阳四○四医院2014年,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建院50周年。风雨五十载。在原国家一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及绵阳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绵阳...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