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耘
江油二郎庙镇青林口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古镇的高抬戏、烧火龙、豆腐宴和白花桃被人称为“四绝”,而最著名的莫过于青林口高抬戏。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青林口高抬戏指定传承人邓均朝是青林口古镇人,今年已经67岁。邓均朝老人酷爱川剧,擅长扮演文、武小生等。自从青林口成立高抬戏民俗表演队,他就成为队里的不可缺的台柱子。“高抬戏在我们古镇有340多年历史了。”说起高抬戏的起源,老人介绍,青林口的高抬戏源于清代初年,由闽粤地区移民从岭南入蜀时带入江油。高抬戏最初源自于祖先的图腾崇拜,由先民们抬着神像和本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上街巡游、祈福祛灾、保佑平安演化而来,是一种融入传统图腾艺术、古老川剧艺术和当地民俗艺术为一体的独特表演形式,更是传统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2008年,高抬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邓均朝老人因对传承高抬戏艺术贡献突出,被评选为江油市第二届科技骨干人才。
戏剧表演独具特色
传统的高抬戏是老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邓均朝说,青林口高抬戏表演独具特色,每台戏根据剧情由数名孩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形象立于高台之上表演,表演者和道具被固定在一特制桌面上某一位置,表演者表演时,脚下的高台由4至8名大汉抬护着,并配之以鼓乐,在人群中巡游,故谓之“高抬戏”。
高抬戏每年在青林口古镇庙会等传统节日上皆有表演。高抬戏造型演绎的都是经典川剧折子戏:《秋江》、《踏伞》、《打雁》、《白蛇传》、《西游记》等。内容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为主,人物造型夸张,绑扎中巧设机关,将剧中人物高悬空中,或吞云吐雾,或刀光剑影,或飘然若仙,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006年国庆期间,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中,青林口高抬戏作为四川省参展的节目精彩亮相,荣膺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传统戏曲要想留存于当世,并且发扬光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高抬戏穿越尘封的历史来到今天,证明了她的艺术魅力不减当年。
高抬戏是江油一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名片。搞好高抬戏生态文化建设,传承高抬戏文化,符合江油本土诗意文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高抬戏的保护力度,还将高抬戏作为传统村落的文化符号,扩大了宣传力度。
邓均朝建议,抓好高抬戏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充分调动戏曲传人的积极性,发挥专业人才的引领功能,不断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青林口高抬戏才能散发出浓厚的艺术生命力。可尝试在当地小学成立“高抬戏兴趣班”,通过“高抬戏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民间文艺传人进学校,每月在学校开展兴趣讲座。对于愿意参与高抬戏传承的艺术新人,通过阶段性培训,让高抬戏传人由“手口相传”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过渡;同时也让艺术人才尽快融入传统戏曲文化之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丽)近日,李白文化产业园项目指挥部丈量组、谈判组等相关工作人员,深入青莲镇月圆村一组,展开征地拆迁工作,这标志着李白文化产业园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当天,在月圆村一组村民张廷辉...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