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媛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近年来,在灾后重建奠定的基础上,绵阳积极探索、实践,加速科技创新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成绩斐然。”28日,参加“百家党报总编重走绵阳看创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廉政瞭望》、《新城乡》总编辑廖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廖翥对绵阳并不陌生,他来绵阳已有4、5次了。“近几年,绵阳积极开拓创新,发展很快,展示出蓬勃新气象,每来一次都有不同的新的感受。”廖翥认为,绵阳市委、市政府发展思路清晰,始终保持创新发展定力,主动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科技城建设,在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引进、营造创新驱动良好环境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机一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内生力。”在廖翥看来,绵阳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并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加快转化军民两用技术,用好各类优惠政策,促进全民创新创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涪城区的燕景堂科技孵化中心等地,廖翥认真参观,详细了解了在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情况,并通过书面资料等了解到绵阳的孵化器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创新创业要有科技支撑,这些孵化器是进一步鼓励创新创业、容纳大众创业的主要承载平台,助力科技城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廖翥说,“孵化器建设为绵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劲支撑。”
在位于江油市大康镇的中国百合花国际博览园,品种繁多、雅致的各类百合花吸引了各媒体记者的目光,博览园内优美的景色也让大家流连忘返。廖翥仔细了解了博览园发展思路、建设情况后表示,“这是一种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很好。”“我们对这次采访活动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多角度地展示绵阳科技城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民生工程推进等方面的成果、亮点和经验、做法,发表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由绵阳市教体局主办的绵阳市“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在涪城区花园实验小学举行。华丰初中吴倩同学在比赛中以出众的演讲技巧荣获特等奖。华丰初中吴倩同...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