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小虎 祖明远 李伟
2月15日,春光融融。江油市太平镇普照村60岁的老党员付启华和村民们忙着平整100余亩附子田,憧憬着附子丰收的景象。
一年多前,付启华和同村十来户人家组成了一个联建单元。大家不仅共同参与单元内的社会治理、治安防范、环境整治等活动,还在付启华的示范带领下发展附子种植产业,有4家联建户年收入近10万元。
普照村的这个故事,仅是江油2万多个联建单元的一个缩影。
在社会转型期强基固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大方向、大趋势。江油市从2014年10月启动实施“单元化联户共建共享工程”,以建成“基层组织建设的样板、现代社会治理的典范、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开展环境联治、平安联创、困难联帮、致富联带、新风联树,实现联心、联动、联手、联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基层形象、重构社会良序、重建文明高地。
一年多过去,效果如何?记者日前进行回访再调查。
基层组织“强”起来
党员亮出身份,基层形象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
从江油市区向东南出发,穿过第一涪江大桥,就到了兴建于上世纪中叶的攀长钢家属区。浅灰色、砖红色的7层小楼整齐排列,梧桐树枝繁叶茂,这里没有老式小区的颓败杂乱,楼道院落干干净净,见到生人,还有住户主动上前询问来意。
一年多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社区流动人口的增多,昔日的熟人逐渐变得陌生,环境脏乱差,偷盗事件时有发生,邻里关系也比较紧张。
江油把原有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的社会治理结构进一步细分,根据“人员相熟、地缘相近、产业相似”的原则,每10户左右结成一个“联建单元”,共同开展联建活动。为了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江油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干部包片等方式,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选好联建单元带头人。
71岁的老党员程志兰是联建单元的“中心户长”,她带头与其他几位老党员一道,从扫落叶、捡烟头、拾果皮等小事做起,感召带动全院邻居们加入联建。西屏镇永兴村为了让每一个党员家庭认识到“作为党员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制作了党员家庭“十二个带头”参与联户共建共享的公示牌,并在64户党员家庭门口悬挂出来……
在一名名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建起2万多个联建单元,实现了4094个村(居)民小组全覆盖,群众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7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联系单元和联建户进行指导,带头参加“五联创建”,与群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把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在“最后一公里”。
还有更大的收获。江油鼓励全市党员戴上党徽、亮明身份、当好表率,从具体的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等小事做起,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到发挥。
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单元化联户共建共享工程”也是全面强化其堡垒意识、阵地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的新载体。地处偏远、产业落后的枫顺乡小坝村,通过联建单元内党员的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展香菇、脱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年人均增收3400余元。
(下转03版)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