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明霞
开栏语:自绵阳市第六次妇代会召开以来,全市广大妇女奋力拼搏,有力地推动了绵阳妇女事业的发展进步。在绵阳市第七次妇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开设“自强建功业巾帼展风采”专栏,对创业优秀妇女代表进行集中报道。敬请关注。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个胞妹,名叫李月圆,曾住江油青莲的“粉竹楼”,如今的“粉竹楼”里,一群绣娘在这里出入。而绣楼,也被绣娘们用精湛手艺刺绣的《上阳台帖》、《将进酒》、《醉倦图》、《月下独酌》等一幅幅充满李白诗歌意境和艺术魅力的精美之作包围。提到这些绣品,绣娘们都说起一个人的名字——朱裕。
居家又就业绣娘有所依
近日,记者走进“粉竹楼”里,看见一群绣娘正在屋檐石阶上绣李白像,李白诗歌……“这幅李白《上阳台帖》长卷绣品,是绣娘肖莹雪花150多天绣成的。”朱裕说,她创建于2012年的李白诗意蜀绣,于2013年被江油市妇联授予“江油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称号。
“以前我在家里闲得慌,现在常到粉竹楼绣李白诗,我的生活充实了,每月还能领到工资补贴家用。”江油市青莲镇法华村六组的邹晓艳说,她2012年从江油妇联办的蜀绣培训班毕业后,进入粉竹楼至今已绣了10多幅有关李白诗歌的作品。
据悉,这三年来,这个基地让不少像邹晓艳这样的农妇实现了居家就业。近年来,基地举办蜀绣技能培训班11期,免费培训学员520人,吸纳学员就业130人,其中有3名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110人。2015年5月,李白诗意蜀绣职业培训学校成立。这一切,离不开朱裕的倾情付出。2015年以来,朱裕先后被评为江油市十佳创业明星、绵阳市创业能手。
传蜀绣技艺扬李白文化
“2012年,我读大学MBA课程时,听同学谈起家乡的文化产业,便萌生了创办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想法。”做钢材贸易业务的朱裕,从那时起决心绣出“李白诗意”。此后,朱裕遍访蜀绣名师,并师从蜀绣大师邬学强,并于2014年6月取得“蜀绣制作工”职业技能培训师资格。如今,朱裕还是江油市民间艺术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党支部书记,江油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油有不少失地、失业和留守妇女有就业心愿,但苦于无一技之长。于是,朱裕在公司实行“免费培训、居家灵活就业、产品回购”的经营模式。“江油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应运而生。朱裕本人也被江油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几年来,基地出产的绣品先后获得了多项大奖,最近捧回了四川省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刺绣金奖章,绵阳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创意奖。2015年被推荐参加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目前基地出产的绣品达600多件,产销量达400多件,远销日韩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被喜爱李白诗歌的人们收藏。
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朱裕组建了“蓝丝带”志愿者团队。朱裕还义务为江油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蜀绣”课程。朱裕说,公司将不断提升绣娘水平,继续研发“李白诗意绣”系列产品,还将触网“电商”,力争在3—5年,创造产值5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400个。
新闻推荐
面对双目失明、瘫痪在床、102岁高龄的母亲,他无怨无悔,把为人子女应该尽的孝道诠释得淋漓尽致;面对久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男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身相守、不离不...
江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