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斌 本报记者 郭若雪
“在5·12”特大地震中,绵阳是一个“爱心托起新生”的地方。感恩,这个延续至今的高频热词,已成这片热土上最动人的情感标志。
连续五年开展感恩文化节活动,一场场打动人心的宣讲,一次次荡涤灵魂的活动,犹如在绵州大地刮起了一缕缕感恩新风,激起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堂·感恩大课堂”作为第五届感恩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从5月11日启动以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开展了40余场讲座、座谈会,就像一块磁石,每到一处就吸引听众参与到讲座中来,为绵阳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将感恩的种子撒向绵州大地,在群众的心中生根,催人奋进,开出精神文明之花。
感恩新风劲吹绵州
8日,绵阳一中的报告大厅内,绵阳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博士生邓华为师生作了《感念传统文化、感恩幸福人生》专题讲座,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至此,今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堂·感恩大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前不久,市图书馆也一改往日的清静,不断有怀着虔诚之心的市民,顶着炎炎烈日专程赶来收听《感恩·孝道》专场报告会。“百善孝为先!报告会中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会把今天所学东西变成行动,去影响身边人,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做一名懂感恩、有孝心的人。”专程赶来收听感恩报告会的市民蒋建蓉说。
“今年的感恩大课堂已经在绵阳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举办了40多场专题报告会,是绵阳市第五届感恩文化节的重要载体,也是绵阳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市社科联副主席刘仲平告诉记者,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开展感恩党、感恩人们、感恩社会以及感恩家庭等方面的专题活动,让绵阳人怀感恩之心、行感恩之事、做感恩之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绵阳落地生根,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绵阳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绵州大地充盈感恩情怀,绵阳人知恩、懂恩、感恩。一场场与感恩有关的报告会,从西南科技大学起航,走过游仙、江油、北川……感恩新风劲吹绵州。
载体丰富感恩在行动
回首两个月的感恩之旅,市民们踊跃参与的热情和课堂上不断升腾起的感恩情愫,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全市以感恩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歌咏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在每个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的身影,表达了绵阳人民的无限感恩之情,掀起全市人民共同谱写感恩诗篇的热潮。
知恩、铭恩、报恩,绵州大地,更多的感恩在行动。建设“三基地一窗口”基地,江油市“三个一”感恩活动,推出“5·12”特大地震纪念馆、羌文化博物馆、大爱北川羌城旅游区等,充分利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窗口的建设,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设立的“感恩河南基金”,从2011年起,发动社会各界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资助对口援建单位河南省因灾致贫返贫群众……
感恩,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论是经典诵读比赛还是感恩大课堂,只要市民愿意参与其中,就充分说明在多年的坚持引导下,群众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感恩\’两个字。”刘仲平说,每年,绵阳市开展的各类感恩文化活动,无论是在乡野、社区,还是在高校、文化广场,都会像一块磁铁,吸引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接受精神氧吧涤荡心灵,勾勒出了一幅幅感恩文化在绵阳蔚然成风的画面。
在绵阳人眼中,最好的感恩是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帮助我们的人。
2015年底,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正在以发展的实绩回报全社会、感恩全社会。“感恩教育已内化为一种灵魂与情怀,具有显著的内生性、自觉性、持续性和主动性,能够将绵阳人的心凝聚在一起、整合力量、激励斗志。”刘仲平认为,感恩在绵阳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座城市的印记,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理念与作风层面,都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要将自己的才能和热情,投身于幸福美丽绵阳的建设之中,才是对祖国以及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最好的回馈与感恩。”市民李志升说。
在感恩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绵阳,一座创新之城、希望之城、活力之城正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由省台办、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台湾《旺报》社联合主办的“发现中药‘川字号\’”川台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营活动日前在江油举行。20余名台湾和四川的在校大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体验道地附子中医...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