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滨 本报记者 安峥 文/图
从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开始,记者几进市图书馆,看到了现代化科技给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变化,更了解到了绵阳市民中的爱书之人是如何利用图书馆充实自己的生活。“播撒读书种子,构建公共文化,丰富读书内涵,共享交流发展。”从图书馆悬挂在大楼上的这几行字中不难看出,读书使一座城市的精神更丰富。数据显示,去年市图书馆接待读者30万人次,近年来图书馆看书查阅的人数一直呈递增趋势,有时一天能达到上千人。
图书馆免费开放“泡馆族”不断增多
“世界读者日”这天,在绵阳市从事金融贸易工作的张先生特地抽空来到了图书馆。“我很喜欢读书,原来总觉得去图书馆办理借书卡很麻烦,也就放弃了。今天来到这,才知道报刊阅览厅直接免费阅览,而外借处办卡又非常方便,真是太好了!正好孩子也有阅读需求,以后我们可以一起来了。”张先生告诉记者。记者在图书馆办卡服务台发现,像张先生这样曾经放弃到图书馆读书,如今再次回归图书馆的读者大有人在。
图书馆一位有着近三十年服务经验的老员工祝萍说,确实曾有一段时期图书馆书籍阅读有些边缘化。现在来图书馆阅读的人并不是见少,而是读者群体变了,没有来单纯休闲性阅读的,大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阅读,学某项技能的,如美发、烹饪、服装设计,就来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学习,没有目的就不来,现在的借阅者这样的人群占主流。另外,还有一些为查阅学术资料、历史史料而来图书馆的,他们也是图书馆的固定读者群。
据了解,市图书馆现有藏书60万册,数字文献资源13T,年订购纸质期刊1000余种。 地震文献室、地方文献室、工具书室、古籍阅览室已在“5·12”四周年后重新开放,5万余册由绵阳作者创作,或绵阳出版社出版,或绵阳市民捐赠的地方性文献,近万册(件)地震文献、2万册工具书,以及部分珍贵古籍文献,经过重新划分归栏,再次面向全市读者免费开放。
现状调查老年读者占多数
年逾古稀的王守立老人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图书馆读书。老人真诚地说:“现在公益图书馆很吸引人,无论是环境,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这里准备了老花镜,雨伞、还有热水,这些人性化的服务让我很感动。现在到图书馆看书是我每天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记者了解,老年读者在平时能占到来馆人数的一半以上,而且多集中在报刊阅览室。
另外一个群体就是年轻的自修“泡馆”一族,多是为备考而来,并不借阅,只是利用这里又大又安静的阅览室。本科毕业的小王今年准备考研,为了复习,他干脆在图书馆附近租了一处房子,他说:“图书馆环境很棒,几乎没花费,关键是查资料方便,无线上网也很方便,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小王在这里一学就是一天,中午饿了就在图书馆附近随便吃点快餐。据悉,每到休息日,来的读者会比平时成倍增加。
图书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说,近几年来,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水平大幅提高,阅览空间有所扩展,实行了开放式服务和现代化管理,还建立了流动分馆和流动图书站,每周还开放公益讲座,图书馆的公益性更好地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认可。
相关链接
绵阳图书馆有什么书可读
绵阳图书馆成立于1922年,从最初的人民公园,到钟鼓楼,再到现址,几经搬迁,面积越来越大,馆藏书籍越来越多。
让绵阳图书馆引以为自豪的是,馆内还藏有3000余种古籍线装书,很多不仅具有可读性和知识性,更具有文物保存价值。在这些古籍线装书中,尤以《孙桐生手札》最具价值,包括孙桐生使用过的 《说文解字》和他圈点出版的《红楼梦》。此前,绵阳作家克非创作《红楼雾瘴》、周玉清创作《红楼梦新续》,都从孙桐生版的《红楼梦》有所获益。
另外,如果想看《泰坦尼克号》等获得国际奖项的名片,不妨去绵阳图书馆看看,馆里收藏了类似的影片逾百部;如果想听国内外名家的学术讲座,也没问题,馆里收集了光碟1000余集;地震文献、缩微阅读、有声读物、老唱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新闻推荐
两年前,32岁的周莉(化名)发现丈夫朱勇(化名)有了外遇,愤怒之余,提出离婚,看着这些年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陷入绝望中,朱勇满怀歉意,给妻子写下保证书,承诺与第三者断绝来往,并主动提出,如果离婚,将夫妻共同财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