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4000亩、引进企业11家、成立专合组织3家,建成葡萄园、香草园、莲藕基地和核桃基地2500余亩,解决就业500余人……近年来,涪城区杨家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主动承担产业转移,带动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大胆试点土地升值
“在香草园锄草一天能挣70元,除去耽搁和休息的时间,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入夏以来,杨家镇香草园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该镇团阳寺村村民钟秀华每天都来到这里打工。“多亏政府将土地流转出来集中利用,现在我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了7000多元。”谈起土地流转钟秀华十分满意。
杨家镇距离绵阳城区仅仅1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有效地利用优势“盘活”产业?杨家镇把眼光盯在土地上。“把土地流转出来、把农民解放出来,走集约发展的路子,做活产业文章。”镇党委书记秦亚辉告诉记者,2009年,杨家镇在毗邻场镇的团阳寺村进行土地流转试点,首批流转的30亩土地,受到绵阳碧水蓝天生态农业公司的“青睐”,公司与镇上签约,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发展乡村休闲生态养生旅游业。2009年,碧水蓝天度假中心在杨家镇成功运营,年纳税10万元。当年,土地流转出来的团阳寺村3社群众,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和外出打工等方式,人均增收1000元。
规范流程群众满意
“会议讨论、举手表决、签订协议……村上每次土地流转都做到了程序规范、公开透明。”杨家镇万和村支部书记谭方贤告诉记者,2009年至今,该村已分两次流转土地1270亩,没有一个群众“说三道四”。“村上召开了5次‘坝坝会\’,还专门把流转程序制成宣传单发到每家每户,并在村委会张榜公布土地测量情况……”万和村2社的陈发荣将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了出来,谈起流转程序他十分满意。“土地流转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镇上特别注重程序规范。”秦亚辉介绍,该镇成立了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土地流转相关事宜。工作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农家院落,通过召开“坝坝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政策、分析收益、解疑答惑,排除群众顾虑。“用了两个月时间,1270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了。”谭方贤说,万和村的土地整个流转程序合法、操作规范、资料齐备,受到群众称赞。目前,流转出来的1270亩土地,已被绵阳鸿宇集团用于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全村100余人在园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比流转前增加6000余元。
创新机制保障有力
“今年5月,我们依据土地流转价格协商制度,促成了碧水蓝天生态农业公司与团阳寺村协商了新的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地群众多争取了每亩192元的流转费用。”秦亚辉说,杨家镇先后制定了土地流转群众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矛盾协调制度、价格协商制度等7大制度,涉及土地流转的每一项流程都有相应的制度。
依据土地流转矛盾协调制度,杨家镇成功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5起,调解率100%;依据土地流转信息交流制度,王家桥村参照团阳寺村土地流转办法,成功流转土地1000余亩……
杨家镇开创了先流转后招商等适应本地发展需求的新流转办法,团阳寺村、王家桥村采取将本村在规划发展区域内的土地集中流转到村民委员会,先行进行土壤改良、地块整理、基础设施完善,再进行招商引资;罗汉寺村采取先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将土地先行流转,进行集中栽种、管理,再将土地分到合作社社员手上。
(唐娟 向旭平 本报记者 张伟 文/图)
新闻推荐
沐春风,思雷锋;想雷锋,活心中;学雷锋,树新风;大家一起学雷锋。拾垃圾,不乱扔;见老人,扶过街;公车上,礼让座;我们一起学雷锋;社会更加乐融融...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