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君芳 本报记者张伟 王淼
又到年关,涪城再传喜讯:2011年,涪城区重返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第三名。从1995年到2011年,该区已连续17年跻身全省县级经济十强县行列。2012年,预计全年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114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25%、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2000元和1240元。
近日,记者走进涪城区,从热火朝天的石塘商贸物流城到欣欣向荣的杨关产业带,再到温暖民心的朝阳街道金菊街社区,一个个“片段”,汇成涪城“全域发展”的美景图。
物流产业朝气蓬勃石塘商贸物流城
沿着绵中路,涪城今年在产业方面重点打造的项目——石塘商贸物流城已摆开架势。用“热土”形容这里毫不为过:一侧是由香港豪德集团投资24.5亿元建设的毅德商贸城,26栋建筑已经提前封顶;另一侧是绵阳天泰集团打造的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两个精品展区的钢架棚已经耸立,几十座吊塔同时运转。两者遥相呼应,勾勒出了石塘商贸物流城的气势磅礴。
毅德商贸城项目一期A、B、C、D四个区已经开工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完成主体工程26万平方米。据石塘商贸物流城综合办主任米文宝介绍,建成后的商贸城将是涵盖家具建材、装饰材料、灯饰灯具、百货日杂、服装服饰、酒店用品、五金机电、汽配型材八大商业业态,同时拥有品牌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仓储物流服务、企业办公服务等十大功能配套设施在内的一站式、全产业链集群经营的绵阳首席商贸中心、川西北超大综合商品交易集散地。
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则是石塘商贸物流城引进的另一重点项目,今年完成投资近4亿元。建成后,位于涪城区中心城区的剑南批发市场将整体搬迁于此。
【手法解读】
近年来,涪城区按照“分类指导、特色鲜明、组团发展、协同推进”原则,确立了“做精中心城区、做大城北组团、做优城南组团、做实远郊组团”的“一区三组团”总体规划,推动全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城南组团中,石塘商贸物流城被作为重点产业培育。以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物流城概算总投资8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实现年交易额500亿元,税收达到7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成为涪城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绵阳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和“产城园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作为绵阳市的主城区,涪城区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规划,除了在石塘镇布局商贸物流城外,还同时规划了新皂综合物流园、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借助于有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现代物流产业将成为涪城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农业雏形初现杨关产业带
进入涪城区杨家镇场镇前,公路旁,一片建筑工地上已竖立起的几幢徽派建筑物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就是杨家镇团阳寺村安置点和商业街,占地100亩,是一个新型城镇社区,通过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安置方式,新建安置房4.5万余平方米,可安置342户农民。目前安置点已完成12000平方米安置房主体,春节前群众就可以入住。
今年春夏两季,位于涪城区远郊组团内的杨家镇着实“火”了一把。一到周末,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最多的时候,还没有正式开园的香草园里,每天的游客数上万。”说起这段故事,杨家镇镇长陶波难掩自豪之情。
大家来杨家镇看什么?答案是1200亩香草——杨家“原香·国际香草园”。虽然寒冷的天气下,香草园里,花儿暂时隐去,但这把“火”今后还会烧得更旺。“明年来杨家镇,可以看的东西就更多了,不单单是夏季的薰衣草等。”据陶波介绍,该镇引进的原香国际香草园在团阳寺村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含旅游小镇、现代观赏农业、土地整理、休闲养生农业、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风情小镇和农村田园风光。
【手法解读】
杨家镇的快速发展体现出的是涪城区对全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为主城区,在农业规模上没有优势的涪城区选择了从科技上作文章、精品上下功夫、特色上作提升,重点打造了杨关产业带。该产业带既是涪城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2012年涪城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
杨关产业带位于涪城区西南部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域,属典型浅丘地貌,含杨家、关帝2个乡镇12个行政村,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产业带位于正在建设的绵阳二环路和绕城高速之间,交通位置十分便捷。几年后,这里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按规划,杨家镇主要发展优质葡萄、花卉苗木等产业,关帝镇则主要发展种植、养殖业。截至目前,杨关产业带已发展和辐射带动优质蔬菜、花卉林果、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基地近20万亩。预计今年,产业带将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大视角下关注民生朝阳街道金菊街社区
在朝阳街道金菊街社区居委会的群众留言薄里,夹杂着一封信:社区同志轮流到家看望、慰问,志愿者经常上门帮扶,社区医生经常到家看病发药……我心中的谢意难以表达,我祝福你们:好人一生平安!
这封信来自金菊街社区残疾老人林静鸾。今年5月以前,老人在社区的信息只有残疾一项,具体家庭情况并不清晰。在朝阳街道推进“数字化”社区管理的进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在进行社区基本信息采集时才发现老人不仅是重度残疾——独腿,还是一位88岁高龄、有儿但却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社区当即把老人纳入到重点关注对象中,从此,老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今年,朝阳街道办事处率先探索出了“1248”工作机制,开发了一套“社区事物综合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了以房管人。这套软件将辖区内的人员信息、房屋信息、公共资源信息等十几类、上百项信息纳入其中,还具备综合查询、分类查询、分类统计等多项功能。同时街道办将辖区按网格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网格中设置网格管理员、监督员、矛盾纠纷协调员、信息采集员、群众事务代办员各一名。
通过“数字化”管理模式,社区管理者摸清了“家底”,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常住人员,哪一家有残疾人、病人、失业人员、“空巢老人”,哪一家有育龄妇女等等情况,都能“一网打尽”,社区服务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服务管理新格局。
【手法解读】
在社会管理上,作为主城区的涪城,可谓经验老道,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和肯定,并在2009年10月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2010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辖区内绵州社区创造的“五零工作法”还被中组部编入了《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一书中,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走红全国。
在加强社会管理上,涪城区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多条腿走路:一方面花大力气解决了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人财物等问题,全面夯实社区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在社会管理机制上创新突破,探索出了“社区大党委”等一系列有效制度。
抓社会管理也是在抓民生事业。近年来,涪城在全力抓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可用财力的95%用于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实现了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民生改善。
正在加紧建设的杨家商业街建设现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尽管近日的“世界末日论”有些危言耸听,但是绵阳的老百姓对此显得很淡定。昨(16)日,记者在街头看到,市民没有出现因为轻信谣言而去抢购某些商品的状况,不少市民还对传播这种谣言的人予以谴责...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