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张 伟,男,33岁,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毕业,执业药师,现任四川泷海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该同志面对《兽药GMP规范》实施的新形势,组织实施GMP技改,高分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系统验收。2006年以来,针对新公司各条生产线的技术要求,研究开发了各系列100多个兽药产品,申报新兽药产品6个;其中“脓蚕必治”、“一支灵”、“脓微灵”等优秀产品,成为兽药市场历年畅销不衰的优质产品,充分展示“泷海洋兽药”品牌。在国家级兽药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加编写四川地区《兽药地方质量标准上升国家质量标准》。先后被四川德润鑫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巴尔农牧集团、四川精尖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重庆信心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兽药企业聘为GMP技术顾问,指导验收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四川动物保健协会委员、理事,国家动物保健协会委员,四川兴牧兽药研究所技术顾问,中国兽药杂志特邀撰稿人。
发言摘要:希望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重视并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分工合作,实现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完善技术转移和合作开发机制。希望相关部门多举办类似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对接会,促进产学研的多维度合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赵 波,男,41岁,复旦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该同志长期从事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高校战略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际贸易问题》、《经济纵横》、《经济问题》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和参加了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先后在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完成了《西南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牵头申办和创建了四川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绵阳市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教育研究机构。
发言摘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核心基点,以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加快发展创新产业体系为落脚点,系统设计、推进“创新特区”建设,协同推进“和谐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一是深化有利于“创新特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财税体制与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体。三是加强“创新特区”的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资源集散和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能力。四是加强“创新特区”的环境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
大力拓展信息来源
陈玉忠,男,42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工,现任四川九州电子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该同志从事军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工作20多年,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性技术难题,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军方机关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某项目系统副总设计师期间,带领团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方式,成功组织开展了系统论证、方案设计、技术攻关、兼容性实验等各项工作,攻克了数十项关键性技术难题;某项目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批量生产,成功列装部队,给公司创造工业产值数十亿元,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四川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发言摘要:对于人才,不仅要用,还要“养”和“闲”。所谓“养”,是指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用为身份、待遇、子女求学等事项操心。所谓“闲”,是指要把他们从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集中精力研究真正重要的问题,致力于创新创业。对人才而言,最可怕的是科研等信息的闭塞和缺乏。相比沿海和省会城市,绵阳不具备地缘优势。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拉平因地域而产生的差异。希望政府能牵头搭建平台,为绵阳的人才拓展信息来源,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
构建校企联合平台
范俊德,男,42岁,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老年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绵阳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该同志在老年呼吸病、老年糖尿病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承担《中医内科学》、《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医学美容调护学》教学,教学成效显著,获2010年全校课件赛一等奖、青年教师赛课三等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研省级科研课题1项,参研市级、校级科研课题4项,编写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3部,并担任《医学美容调护学》、《中医学基础》副主编、《中医学概要》编委。
发言摘要:大力支持中医药教育,整合绵阳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组建绵阳医学院,为绵阳市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构建新平台,更好地服务民生。构建校企联合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让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园,建设中医保健养生基地、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实训基地。鼓励公职科技人员投身创办创新型企业,扩大科技创新队伍。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绵阳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绵阳市中医药博物馆,加大中医宣传力度,发挥中医保健养生优势。加强特色产品研发,利用科技城资源优势,研发本地特色产品,为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立足岗位不懈创新
巩 韬,男,40岁,西南民族学院电子技术与微机应用专业大专毕业,工程师,现任四川六合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组长。该同志组织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检测能力审核,精通金属材料物理检测,发明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取得授权。2008-2010年连续3年被攀钢集团长钢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所牵头开展的《钛及钛合金测试方法研究》获得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的《TAI钛合金板材洛氏硬度B标尺实验分析》论文获得绵阳市金属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发言摘要:创新不能只喊口号,创新不能不见行动,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创新不局限于技术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需要、一种动力,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改进离不开创新,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与地区的经济繁荣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怎么理解、如何贯彻、怎样执行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于本岗位,勤于实践、不懈创新,带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团队来,为区域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勾爱民,男,38岁,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大专毕业,助理会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现任兴事发门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该同志积极开展门窗行业专业技术研发,组建了西南地区唯一的门窗专业技术研发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进技术队伍建设,引进高级技术人才10余人,技术中心专业研发人员达到56人。先后主持和组织开发新品20余种,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9项,其中实用新型15项、发明专利2项。120甲级拼装防盗智慧门、大边锁防盗门等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制订了四川省地方标准《防火防盗入户门通用技术条件》,参与制订了《单扇平开多功能户门》、《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等行业标准。严格成本管控,年节能降耗完成指标达到100%,年节支费用500万元以上。
发言摘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经营要在思想、管理、知识技术、营销服务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管理来规范企业运行,以不断推出的新品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持续的工艺技术改进来节能降本,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快速提升,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建议强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打造一批高端的科研成果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各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信息共享、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加强沟通和交流,寻求合作契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科技强市、产业富民,率先向智能城市迈进。
建立健全人才平台
罗灵,男,29岁,西南科技大学大学毕业,现任绵阳龙华薄膜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工艺员。该同志参与同法国和德国两家检测公司的合作,成功开发了符合光学薄膜生产线速度小于100米/分钟的小于0.07mm瑕疵点的在线检测设备。参与同西南科技大学的合作,成功开发出满足导光膜和反设膜需求的多角度棱镜辊和机械加工工艺,注册申请专利3项。组织公司PMMA、PC及其复合材料生产线的安装、质量控制、工艺调试工作,产品工艺实现加工设备中的螺旋设计技术。参与公司高硬度涂覆生产线的安装,负责整个设备开发过程中的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工作。同韩国多家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出深加工工程塑料薄膜,填补该领域深加工空白。2011年当选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之工程塑料薄膜标准委员会委员。
发言摘要:建立健全人才平台搭建机制,建立“政府-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技术服务网站-技术信息员”一体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和服务链,开展专家远程技术诊断、网上远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等活动,改变传统的科技服务靠“一张嘴、两条腿”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效率。关注中小企业技术员工,对改善生产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做出实效的企业予以奖励,为不同技能的人员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技术学习、交流、评比中兼顾中小企业,发挥技术工人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技术工人的积极性,让技术工人更富有活力、创造力。
抓住特色勇于创新
蒙大庆,男,43岁,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学毕业,高级农艺师,现任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油菜研究室主任。该同志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四川省油菜育种攻关等重点科研项目15项。育成油菜优良品种27个次,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8000余万亩。截止2011年先后获省市科研成果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品种权证书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在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和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方面积极探索,使四川省在油菜育种相关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制的核三系新材料与新方法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所在研究室被确定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2012年9月被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
发言摘要:农业科研创新要找准自身优势,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科研原始创新。要瞄准科研前沿,敢于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要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研究当前农业生产亟须的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要注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发扬奉献精神,形成创新合力。要具备较强的科研精神,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勇挑重担、善于创新、乐于奉献。建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导绵阳市农业向轻简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重视农业科研创新工作,从相关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和市场相结合,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大力加强产业配套
潘晓勇,男,37岁,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后出站,高级工程师,现任四川长虹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绵阳虹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同志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信产部电子发展基金以及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余个。成功推动了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产业化,孵化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之一——四川长虹格润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组织自主研发了家电产品用新材料并完成成果转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授权9项,获授权实用新型3项。参与国家标准《电子电气产品可再生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和《产品可回收利用率指标限定值及目标值》制订工作。参加编写《机械加工工艺手册》、《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等。先后担任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废旧电子产品综合利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固体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发言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研支持力度,在科技计划上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配套,建议招商引资部门引进一批平板电视急需的配套企业,为配套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电视等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强企业成本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平台,为绵阳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
向明朗,男,33岁,西南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专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该同志先后承担“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创新基金”等多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3项,公开发明专利15项,授权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液压自动张紧器”项目研发成功,形成系列产品150多个,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国家创新基金立项项目“高精度全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研发成功,开发30多种型号产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支持项目——汽车电控系统执行机构电磁阀研发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并为汽车发动机主机厂家配套。入选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七届理事会基础件分会委员、《内燃机工程》编辑部特邀副主任编委。
发言摘要:技术创新需要平台,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搭建困难。技术创新需要人才,中小企业优质储备性人才招聘和高端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成本高,人才环境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支撑。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项目小,注重实用技术,科研院所积极性不高。建议政府在项目支持资金安排上,对有创新潜力、研发投入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人才的培训、激励、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对中小企业自主引进的高端领军人才给予一定的津贴,解决人才融入的具体问题。制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中小企业产学研项目人员的激励办法,鼓励与企业开展合作。
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杨 培,男,40岁,四川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副主任医师,现任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外科副主任,兼任川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该同志具有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及处理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在肝胆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和肝胆肿瘤的综合治疗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协助医院举办了三次全国性腹腔镜会议和两次省继续教育培训班,推动了微创外科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腹腔镜技术在基层医院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发表论文近30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编著作三部。先后获省市科研立项6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授予“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发言摘要:恪守医师职业道德是医学创新的前提和出发点,体现以人为本是医学创新的核心,转化医学是医学创新的最终目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治病救人的实际效益。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提升。在管理思路上做调整,在管理流程、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管理者的眼光看待技术创新会更加全面。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整合和学科交叉发现创新点,采取多学科整合的模式,借助团队的力量,是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建议进一步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为医疗创新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不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为多学科、跨领域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机会,为创新工作提供更好的社会、经济平台,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撑,推动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岳永高,男,43岁,西南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专毕业,中级技师,现任利尔化学公司公用工程车间主任。该同志成功改造因设计失误的新建制冷工艺管道,使之保持长期有效运行;有效解决盐水回流量至两台蒸发器其液位不平衡外溢等问题;参与设计双级活塞机与单机螺杆机的系统流程;处理废水站预处理段优化改造,大幅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处理效率。解决企业10多年未能解决的换热器活性炭管道内焦化后无法清理干净导致生产不优的问题,使公司成本大幅度降低。2006年获评绵阳市“优秀技能人才”称号,2007年获评四川省“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发言摘要:宽松包容的政策是创新工作土壤,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才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工作要敢于担当,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胆量,敢于面对各类因素羁绊或失败。创新需要团队协作,一个和谐向上的团队是创新工作的基石,只有建设这样的团队才能提升创新创业效率。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以质量为培训根本,树立良好的培训理念,壮大培训机构,以实际工作能力为培训工作考核标准。加大技能比武力度,健全工作机制,举办各级各门类技能比武,让各单位包括小工种的技术人才有展现能力的舞台,让蓝领与白领一样荣光。完善技术人才的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既看理论水平,更要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破除“本本主义”倾向。
新闻推荐
“老人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褒奖”——绵阳志愿者关爱农村空巢老人见闻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15日,家住游仙区魏城镇郑家沟村四社年逾八旬的空巢老人石安春、罗素英的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完美春天·绵阳师范学院关爱空巢老人项目组的志愿者...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