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执法人员连续出击,查处了3起将保健品当药品卖的案件,除没收其非法所得、暂扣其非法产品外,执法部门还对其分别处以1万元、2万元和3万元的罚款。药监执法人员提醒市民,购买药品时,应认准药品外包装上的“国药准字”字样及批号,最好不要参加那些以卖保健品为目的的座谈会、免费检测等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江油某药业公司假冒批准文号,把保健品“十度牌秀美胶囊”当药品销售,药监执法人员日常巡查中查处该保健品时,他们已经销售出数盒,获利近百元。执法人员责令其立即停止销售行为,并召回所售产品。对该公司所剩的5盒产品,执法人员当场予以没收,集中销毁,并对该公司处以1万元罚款。
绵阳某商贸公司,涉嫌将假冒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当成药品卖,该保健食品没有提供法定的检验报告。执法人员发现此事后,立即予以查处,将其161元所得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将其未销售完的价值279元的保健食品予以查扣,集中销毁;同时,对其处以2万元罚款。
经群众举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城区经营药品的老板欧某,组织中老年人,借开展血栓免费检验活动为名,忽悠中老年消费者到现场听他们的“健康知识宣传”,并以赠送少量保健食品,宣传该保健品能够治疗心脑血管和高血压等疾病,把保健品当成药品销售。药监执法人员迅速将其查处,并查获全自动血栓检测仪一台,假冒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175盒。随后,药监部门依法对欧某处以3万元罚款。
执法人员提醒市民,有病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及时检查治疗,不要参加来路不明的公司或健康协会的健康讲座和各种各样的集会;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或“教授”把保健品吹嘘成药品,不要贪图小便宜,以免受骗上当;市民买药时,要小心认清药品外包装上的“国药准字”字样,拿不准的,要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士。
(张世东 本报记者 孙兴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经过5个多月的专项整治,芙蓉溪的水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面已不见白色垃圾和漂浮物。但近期有市民反映,芙蓉溪水环境情况出现“反弹”。针对此状况,连日来,绵阳市环保部门对芙蓉溪沿线的重...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