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8)日,在涪城区龙门镇青霞村一处村民的房屋右侧,记者看到一块古朴的石碑。据村民赵某说,这处石碑在当地被叫作李家花碑,坐西向东,建于清代。根据墓碑上的文字记载,李家乃清代从湖广移居四川。李家花碑作为四川移民文化的实物见证,实属罕见。
记者认真观察了村民所言的石碑,发现这是一块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的墓碑,是先民李载顺、李高明的合葬墓。碑高4.5米、宽3米,碑上刻有戏剧、花鸟、滚龙抱柱、石狮等。墓碑为牌楼歇山式花碑。根据涪城区的文史资料记载:李家花碑是四川、绵阳移民文化的实物见证。李家花碑上的碑文记载:公讳载顺世荣公之子,行五,祖籍湖广永州府祀场县人。公曾祖友,会公于康熙年间入蜀,落业于绵西三里之牛东塘,以耕致富,置业数墅,生子四。公祖星,公其仲子也,分居尖山寺至道光十二年,公载移青霞坝居焉,公生孝友,性戍礼义,自州治业克俭,教子有耕有读,凡处事接物皆循循如□者风,所以产置日宽而家日搌也,配变孺人□□□子三女二,俱守义方训,不可以继。公志而述,□□□事于不设者乎。
公生乾隆戌年三月二十日,道光庚子年三月初二日卒。据了解,现在龙门镇青霞村1组除一户姓何、一户姓赵、一户姓刘,其他的全是李氏家族的后代,共有近60户、约300人。年长的李仁松老人现已90多岁,身体硬朗。
村民告诉记者,李家花碑是涪城文物保护点,然而因时代久远,墓碑右侧前石碑连接处出现歪斜变形,二层右侧平台石与连接脱节,随时可能脱落。不仅如此,墓前两根龙柱、牌楼平台上两边的石狮子被盗,让这块花碑无复昔日容颜。村民遗憾地对记者说:“以前这个花碑那才好看哟!现在被盗、受损,真是可惜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的话,这块碑以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村民们希望有关单位能对这个文物保护点进行修复,并加以适当的保护,让这块见证移民入川的石碑能得到保存。
(本报记者 李晓平 文/图)
新闻推荐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绵阳办事处关于汇聚中心装修和设备采购招标代理机构候选人的公示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绵阳办事处按相关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了汇聚中心装修和设备采购招标代理机构比选。经评标委员会评审,受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根据评审得分的高低,由得...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