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自绵阳市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以来,涪城区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帮助广大群众科学高效使用秸秆,深受村民青睐。记者日前在涪城区城郊乡新庙社区采访时,切身感受到农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崇。“最开始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时候,我不怎么看好,总觉得秸秆对土壤没啥好处。”正在玉米地里将秸秆进行再次还田的村民胡大姐说,当时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只把收割后的空油菜壳进行了还田处理,“这才过了十几天,油菜壳就腐烂了,现在地里的泥巴又湿又松,一看就晓得土壤肥了。”“这技术真不错,要充分利用。”尝到甜头的胡大姐决心再次还田,她打算在所有的玉米行间都铺上秸秆,“洒上腐熟剂,秸秆一腐烂就是肥料,那时玉米就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了。”
在不远处的一块地里,早已插好的红薯苗正在茁壮成长,红薯苗行间铺满了秸秆。“在湿润的土壤里,红薯苗成活的几率大。”村民李晓芳说,刚插上红薯苗不久,就连续经历了几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她担心红薯苗经不住“烤”,就把秸秆堆沤点的秸秆铺到了红薯苗行间。“这些秸秆大概铺了五六天了,你看,现在土壤好湿润,红薯苗成活完全不是问题。”李晓芳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秸秆还田后的“保湿”功效,“秸秆盖上去之后,土壤里的水分不易蒸发,秸秆腐烂后,还能肥土,那个时候土还要湿润些。” (本报记者王海艳文/图)
村民在玉米行间铺秸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因成绵乐高铁施工,从昨(28)日起,将对双碑立交桥进城单向通行,剑门路立交桥封闭施工,为保障市民出行,公交公司对17条公交线路进行调整或改道运行。这17条公交线路包括:2路、夜2路、15路、37...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