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审批后正式公布,绵阳市碧水寺摩崖造像、潼川古城墙、江油青林口古建筑群等10处文物成功晋级“国保”。
叹为观止的摩崖造像
碧水寺位于涪江东岸,面临涪江,背依龟山,与越王楼毗邻,古时名为水阁院。
走进碧水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音殿中的摩崖造像。造像在一块南北长8米、东西宽4米的巨石之上,现存25龛。由于年代久远,部分造像风化现象有些严重。在石崖造像的一端,有一尊高3米有余的观音像,造像系两石从腰间拼合镌刻,其面部丰润,体态丰满,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遗风,造像精美,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据介绍,这座观音像原来是从开元寺移过来的。
在碧水寺,保存着从涪城区青义镇搬迁来的千佛崖摩崖造像,造像不仅有准确纪年,还是四川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年代序列的重要资料之一。千佛崖摩崖造像原坐落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存100余龛。1993年,因修建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拓宽路面施工需要,将其全部从崖壁剥离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
碧水寺摩崖造像于1991年列为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被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开凿于唐代
碧水寺的摩崖造像到底开凿于哪个年代?经过对造像的多方分析,文物专家认为,这些造像是唐贞观初年巴西(今绵阳)县初令狐元轨开凿的。根据推测,这些造像至今已近1400年,规模虽不大,但在四川属于较早期的佛教石刻造像。
专家的推断与《绵阳县志》的记载相吻合。根据文字记载,这些摩崖造像出自唐代早期贞观年间,这些摩崖造像在开凿之后,又经历了两次整修。后来,附近的佛教信徒在碧水崖上对寺庙进行扩建,更名为碧水寺,一直沿用至今。1965年,碧水寺的阁楼垮塌,到1986年,经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在原址重建阁楼,并重砌围墙保护。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存碧水寺摩崖造像和刻经,保存较好,具有唐初长安风格,残存宋代大观年间重妆色彩,是四川地区重要的唐代初期摩崖造像之一。是对于研究唐初宗教和西域画风在中原、四川流行的重要资料,而保存较完整的《金刚经》,则是研究古代佛教刻经的重要资料。
从青义千佛崖搬迁而来的摩崖造像内容,题材广泛,涉及道教、佛教等,且有明确纪年,对研究晚唐战事、社会状况等重要历史事实有着重要意义。碧水寺中,从开元寺移来的石刻圆雕菩萨立像,手部略有残断,身体和头部均保存完整,是现存四川地区出土的唐代以前最大的石刻圆雕造像。在同时期及之后的唐代造像中非常罕见,为研究北周、北齐造像的风格融合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本报记者彭雪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2月以来,绵阳市公安局禁毒部门强力推进“百日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侦查谋略,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开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共...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