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将纳入四川绵阳工业园区,有了省级开发区的平台,涪城的工业经济就有了强劲的引擎;石塘商贸物流园区毅德商贸城、天泰国际食品城两个项目相继开盘,一个西部现代商贸物流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杨关产业带上,新开园的杨家原香国际香草园内鲜花怒放,杨关大道即将竣工,葡萄观光园、万和印象、乡约田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由绵州社区创新的“五零工作法”享誉全国……
初夏时节,记者行走在涪城这片热土,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五年前特大地震留下的千疮百孔,在60万涪城儿女的齐心努力下,已渐渐抹平了创伤。五年间,涪城早已由“原地起立”,实现“立地起跳”、“不断摸高”,并进入了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良性发展时期。
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6亿元,从地震当年开始,年均增长14%以上!
工业经济园区实现历史突破,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建成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四大园区。
城乡统筹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总投入过10亿元的杨关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谱写了一三产业互动良性发展新篇章。
五年中,全区群众从经济高速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万元大关!
如今,勤劳勇敢的涪城人民,正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奋力推进涪城全域发展新跨越。
在产业振兴中保持领先发展
领先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
2013年,涪城区产业战略的突出变化,就是服务业第一次排到了工业前面,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重点。这向外界传递出一种信号:现代服务业将在涪城区未来产业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如何在传统的制造业外开拓出新的产业路径?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区情,涪城区将区位优势作为突破发展的重要依托,下大力气,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一方面布局总部经济等先进的服务业经济形态,一方面挖掘城市资源,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
在涪城区北部,正在建设全省二级城市中首个总部经济试验区。沿着九洲大道从市中心向北,当一组现代感强烈的建筑群出现在路旁,就到了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按照规划,总投资220亿元的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承载着涪城区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园区中既包括以总部办公、金融服务、现代商务等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形态,还聚集着以光通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2013年,涪城区将加快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总部城、总部办公区和金融聚集区投入使用,更好地发挥总部基地对周边的带动作用。目前虽然还处于建设当中,但总部城的吸引力已初步显现。随着邮储银行绵阳分行签订入驻购楼协议,工行、建行等4家金融机构达成意向性入驻意见,绵阳区域性金融中心已基本成型,短短数月就吸引了20家总部型企业签约。
从天空俯瞰涪城区,各大园区都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在涪城区南部,石塘商贸物流城已初具规模,这里寄托着涪城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希望。
通过将中心城区的旧市场迁至城郊,腾笼换鸟,赋予了传统商贸流通业新的生机。石塘商贸物流城,这座未来的川西北商贸物流新中心已初具雏形。目前,由香港豪德集团投资24.5亿元建设的毅德商贸城26栋建筑已经提前封顶,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已竣工120000平方米,完成投资近4亿元。在火热的建设现场外,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预期。五年后,这里将实现年交易额500亿元,税收7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成为涪城区新的产业支撑点。
抢先布局产业高端,为涪城区未来发展迎来先机。灾后恢复重建五年来,以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石塘商贸物流城、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龙门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园区、新皂综合物流园区等涵盖三次产业的现代产业园区,正发挥着磁石效应,吸引着资本、技术竞相落户,构建起跨越发展、率先突破的产业支撑。
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全域发展
要实现领先发展,必须要协调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县,涪城区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基础好。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村积蓄着蓬勃的发展动力。要如何调动发展积极性,勃发内在动力?涪城区选择产业先导,以现代农业激活农村内在发展动力,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涪城区西南部新农村示范片,一条现代农业与服务业交相呼应的产业带正在加快建设中。由杨家、关帝两个乡镇12个行政村组成的杨关产业带,核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带动乡村旅游,进而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进入5月,杨家镇500亩的香草园渐次吐露芬芳,以崭新的形象向游人开放。根据规划,依托万亩香草园,含现代观赏农业、度假旅游区为一体的新型风情小镇将在杨家镇拔地而起,将成为绵阳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而在关帝镇,依托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包含畜禽养殖、有机蔬菜基地在内的一个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形成规模。
结合杨关产业带的发展经验,涪城区更加注重现代农业的规划,注重引导扶持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在杨关产业带,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正逐渐驶上正轨。500亩香草园、2000亩葡萄园、600亩莲藕园、3500亩蔬菜基地、1700亩芦笋基地、2200亩花椒基地……规模化种植产业园点缀在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一幅竞相盛开的群芳图。
“在城乡统筹上率先突破”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涪城的重大课题,也是涪城长期面临的根本任务。涪城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拉动内需和科技城建设的“三重”机遇,把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了产业和人口向城镇“两个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两个延伸”,成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开篇破题。
农民居住集中化不断提高。涪城依托灾后重建、大项目带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民居住大集中。除中脊村外,新城1号、梅家新村等128个统规统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遍布全区。3万多农民实现居住区域、生活方式逐步与城市全面接轨。
新型城镇化体系加速形成,按照“六个绵阳”的要求,涪城科学调整区域城镇体系,结合城郊、石塘、青义、新皂乡镇行政中心的迁建,龙门、吴家、新皂等6个重点镇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用3年时间将其建成规模3-5万人的科技城卫星城镇”,在践诺过程中,涪城形成了以重点乡镇、一般场镇为支撑,中心村、聚居点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统筹城乡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灾后重建,也使得涪城的教育、交通、城镇、文化事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提前了15-20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现代通讯体系、安全饮用水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城乡群众生活同质化”在城乡统筹推进中逐步实现。
在改善民生中建设幸福涪城
领先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的满意度。
2013年,涪城区民生工程的重点之一是就业。要坚持发展富民的工作导向,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以此作为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
涪城区正处在发展加速的黄金时期,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都为涪城人民营造了较好的创业就业氛围。结合发展背景,涪城区民生工程也在悄然转变思路,重点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在金峰镇莲花池村,24岁的贾正武已是资产百万的养殖大户。回顾涪城区给予的创业支持,他仍心怀感激,“创业之初,我多次参加了区上办的免费创业培训,并享受到政府创业基金6000元,各类创业贷款45万元。”如今,在小贾的带动下,当地一大批农户都开始搞生态土鸡养殖,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在金家林拆迁安置点,涪城区在加强安置小区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居民的再生产能力,授人以渔。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安置群众的再发展问题,在小区内规划了3万平方米的社区商业门面,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同时,强化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失地群众在园区企业实现就近再就业。
不等不靠,重建从民生入局。五年来,涪城以农村永久性住房为代表,以学校、卫生院、福利院等民生项目为“一号工程”,以道路、水利、环境打造等配套工程为“提升要义”的系统重建,不断刷新“民生涪城”的幸福高度,群众幸福感和尊严感不断增强。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涪城区正不断凝聚起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精神合力。2013年预期区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一系列关键指标,都将保持在14%以上的增速。
【总体取向】
关键词:领先发展
“5·12”特大地震发生五年来,涪城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涪城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奋力推进涪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这是涪城工作的总体取向。”涪城区委书记廖凯如是说。
涪城是全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是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的主城区,是中国(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核心区。特殊的地位、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涪城强化领先意识,勇挑重担、领先发展,在绵阳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不辜负绵阳人民的期望。
涪城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最大的资源是城市资源。绵阳的优势就是涪城的优势,涪城将坚定领先发展的信心,拿出领先发展的气魄,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科学发展上领先,在加快发展上领先,在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上领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有更高的目标。力争在确保实现区第五次党代会“六个翻番”目标的基础上,提前一年,即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其次,有更大的决心。坚持创一流、争一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树立一流的目标,用一流的效率、一流的工作,争创一流的业绩。
再次,有更强的意志。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
最后,有更新的方法。坚持创新驱动,树立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发展战略】
关键词:全域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当前,要实现涪城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
历届区委为实现涪城城乡发展一体化,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奋斗,涪城已进入全域发展阶段。目前,中心城区既尽绵阳城市发展之力,又享绵阳城市发展之福,具备建设百亿商圈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这是涪城乃至绵阳的金融商贸中心和核心增长极;全区12个乡镇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全区已基本实现由“单级驱动”向“多点多极支撑”转变,近郊已融入城区、远郊正变成近郊;全区城镇化率达71.6%,比全市平均40%高3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已缩减到15万人,呈现出“大城市带动小农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正确处理极、点、面三者的关系。鼓励支持各园区、乡镇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全区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统筹抓好极、点的发展,努力把有条件的增长点培育成新增长极,特别是金家林和石塘园区要加快从增长点向增长极转变,在全区形成以极带点、以点促面、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正确处理区和园区、乡镇的关系。参照省、市支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放开、放活、放权,鼓励园区、乡镇大胆探索、全力发展。园区、乡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奋发有为的激情,不等、不靠、不要,发挥自身条件优势,各显其能、各尽所能,抢抓机遇,推动发展。
正确处理乡镇与园区的关系。龙门、新皂及杨关产业带园镇合一的乡镇,将园区作为乡镇发展的依托和中心,不遗余力加快园区建设,以园区大发展推动镇域经济大跨越。城郊、石塘、吴家等园镇分离,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建设的主体,加强统筹,整合资源,注重调动和发挥乡镇的积极性;相关乡镇自觉将园区发展作为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参与和支持园区建设。
【发展目标】
关键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市委提出的实施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六大战略”,涪城在历届区委、区政府奠定的工作基础上,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园区建设、对外开放、文化产业、生态文明、社会管理“八个突破”。2013年,全区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以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为基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2015年,力争在确保实现区第五次党代会“六个翻番”目标的基础上,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
推进服务业发展实现突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城市资源,抓好“一核四区”。抓好城市核心区,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建成百亿商圈;抓好石塘、龙门、新皂三个商贸物流园区,在商业集中集聚上取得突破;抓好金家林金融集聚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取得突破。
推进工业强区实现突破。涪城的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企业、园区“三倍增”计划,做强产业、做大企业、做精产品,工业集中度每年提高2.1%以上,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的25%,全区规模企业达100户以上、亿元企业24户,建成百亿级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和50亿级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
推进统筹城乡实现突破。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必须始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推进。加快城市新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新场镇,建设一批新农村综合体;坚持产村相融,将省级新农村示范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展示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发挥科技城核心区优势,挖掘科技城技术、人才等资源,在依靠科技推动涪城领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推进园区建设实现突破。产业园区是涪城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园区的突破推进涪城的跨越发展,金家林、石塘园区实现由“增长点”到“增长极”的转变,龙门、新皂和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成为全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力争到2015年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45%以上。
推进对外开放实现突破。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围绕重点产业招商,立足区位优势招商,抓好服务招商,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每年实际利用内外资在全市保持领先;坚持招大引强,力争每年引进亿元项目10个以上;坚持高端切入,力争每年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占总量的一半以上。
推进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涪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抢抓“三网融合”试点机遇,集中集约集聚文化创意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打造全市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知名文化企业,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文化旅游、音像影视、动漫游戏和广告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区属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涪城的支柱产业之一。
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突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成省级生态区,努力在美丽涪城建设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建设花卉林果交易市场,建成12万亩产业基地。推进森林公园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作出贡献。
推进社会管理实现突破。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把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加快社区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自治的基础作用,实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法律监督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撰稿 魏星奎张伟 编辑 刘小庆 组版 赖谊 校对 张迪然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0日,绵阳市第四届大、中专院校篮球比赛在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拉开序幕,此次比赛共吸引了全市10多所学校、共计18支队伍的2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首日,选手们个个斗志昂扬,你争我...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