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
绵阳,有涪江宽广无垠的胸怀,有建设国家科技城的严谨和豪迈,有“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八十年的深厚积淀,有“国家示范建设”的累累硕果,有丰富完备的教学资源,有“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我们向你发出热情的邀请并郑重承诺:将用我们无限的关爱和热情,让你挥洒青春激情,开启智慧大
门,掌握扎实技能,放飞远大
理想,全面成长成才。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为适应中央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和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在已有近70年职教文化积淀的中央部属学校基础上,于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成立的四川省首批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绵阳市人民政府,省市共管。
学院所在的绵阳市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军工生产基地,现有城市人口已达108万。目前,绵阳正在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个经济园区为载体,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为依托,建设“三新城”即科学城、航天城、航空城,打造以长虹、九洲为龙头的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和以华晨、中国重汽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绵阳还是包括三网融合在内的国家多项改革试点城市,是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传承建材行业优势,服务科技城建设”的办学定位,经过10年发展,现已形成了与行业和科技城产业相对接,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为引领,工科为主体、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办学特色明显,呈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连续多年荣获“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顺利通过国家两部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全国“百强”之列。
学院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现有在校学生11000余人,其中普通高职900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150余人,拥有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绵阳市科技专家库成员近40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120余人。现设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8个系及继续教育部,50个高职专业(54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示范重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7个、省级IT类试点专业2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5门。主编或参编高职高专教材60余部,列入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5部,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6部。建立了6个融实践教学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技术中心,拥有实验实训室130个,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先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川-181所、国家建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12个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机构,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128人,其中高级考评员47人。
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国家级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5%以上。2012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荣获国际优秀奖1项,国家级奖励23个、省级奖励28个。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考生报考我院!
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起源于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1937年,因抗战原因内迁,途中与苏北联合中学合并为“江苏省后方联合中学”(现江苏宿迁中学)。1938年与重庆陶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江津窑业技术学校。1944年3月,冯玉祥将军参观时为学校题词“收复失地”。川东解放后,学校迁至重庆。随后数易校址,几番更名,1974年搬迁到绵阳并定于现址。1982年与四川建材学院分离独立建校,定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2000年合并绵阳工业学校、绵阳机电工业学校。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立高等职业院校,定现名。我院前身长期为中央部属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人,涌现了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中国环保领域著名企业家敖志平、四川汽车跨国收购第一人董平、全国劳动模范李华胜等一批成才典型,以及湖南雁城韶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昆明、中材国际(南京)包括常务副总经理印志松、副总经理王军、周扬铭、韩占京、祝敏安等在内的成才群体。根据国家体制改革和科技城战略需要,我院先后经历了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区域的体制转变历程,现已发展为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优越的升学与就业前景
学习成绩优秀者,根据教育部当年跨校 “专升本”政策,可推荐参加本科院校的专升本考试,经本科院校录取进入相关本科专业学习,学习期满取得相应学分,颁发该院校普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我院目前对口跨校“专升本”的本科院校有: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学院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教育从大一开始进入教学计划安排并贯穿始终。我院在全国建立了广泛的就业网络。如今,成都、重庆、深圳、珠海、东莞、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苏州、长春等地数百家大中型企业已将我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建院以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把科技城支柱产业、行业内的特大型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起点,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重要攻坚的两个关键。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多年来,我院的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院的毕业生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2010年、2011年、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并连续多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先进单位”。 (曹武军)
材料工程系简介
材料工程系是学院的专业特色系,是学院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创造者,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施先进、齐备。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12门。
专业设置:材料工程系开设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材料工程技术设置水泥工艺、玻璃工艺、陶瓷工艺、混凝土工艺四个专业方向。
师资力量:材料工程系设有如下机构:无机材料教研室、有机材料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与材料制备与控制中心、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0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7人,实验师6人,助理讲师5人;双师型教师3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9人。2007年,材料工程教学团队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全国建材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四川省级精品专业。
就业情况:材料工程系行业优势明显,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规模以上企业就业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0%以上,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工艺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水泥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相应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水泥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化学分析和性能检验,从事水泥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制成等中控操作,并能从事水泥生产巡检、技术改造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现代化水泥(新型干法)生产企业、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混凝工艺土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混凝土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混凝土生产企业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混凝土原材料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混凝土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商品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性能检测等工作,并能从事混凝土的施工与组织、工程预决算、外加剂的生产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商品混凝土及外加剂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建筑公司。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玻璃工艺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玻璃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玻璃生产企业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玻璃化学分析和性能检验、玻璃配合料制备、玻璃熔制、玻璃成型与退火、玻璃深加工等操作,并能从事玻璃生产巡检、技术改造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浮法玻璃、玻璃纤维、日用玻璃、玻璃深加工生产企业。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陶瓷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陶瓷生产企业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陶瓷原料化学分析和性能检验,从事陶瓷坯釉料制备、陶瓷成型与深加工、陶瓷性能检验等操作,并能从事陶瓷生产巡检、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耐火材料等生产企业。
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玻璃钢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玻璃钢制品生产企业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玻璃钢制品手糊成型、模压成型、缠绕成型、拉挤成型等常见成型工艺的实际操作,并能进行玻璃钢原料及制品性能检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玻璃钢、树脂、玻璃纤维制造企业。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高分子材料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相应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高分子材料生产及工艺设计、材料配制与物性检测、模具设计、成型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和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模具制造企业。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工业分析与检验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分析与检测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材料、化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取样分析检测工作,并能进行生产控制、质量监督和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材料、化工、能源、环保、食品等相关生产企业。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既掌握必要的应用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应用化工生产、精细化学品分析检测、化工设备维护与管理、化工企业管理、化工产品营销、精细化学品新产品试制等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从事化工、食品、环保、医药、农药、石油、军工等行业各种精细化学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制备及分析检测工作,并能进行生产控制、质量监督、产品研发及营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日用化学品企业、涂料胶黏剂企业、制药企业、酒水制造企业、各种添加剂企业。
机电工程系简介
机电工程系创建于1952年,是学院始创系之一。本系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5人;企业兼职教师26人。近年来,主编、参编教材4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国家专利11项。机电工程系现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六个专业,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在校学生1500余人。本系拥有先进的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检测技术等各类实训室及实训车间。拥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实验实训设备资产达2000余万元。机电工程系注重校企合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集团、四川九洲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本系一直鼓励师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先后夺得全国数控大赛四川选拔赛高职组数控车第一名、第三名;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本系由世界著名的美国AU-TODESK公司授权设立了全国大中专工科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认证授权考试站;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权成立数控工艺员(CETTIC)认证教育培训中心;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授予“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多年来,本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了“活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机电工程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机电设备运行与维修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机电设备的规划、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电子产业及相关配套行业、机械制造业、设备安装企业、现代建材生产企业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控制程序的编写和初步系统设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机械制造业、电子产业及相关配套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建材行业等。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制造基础知识,能从事机械设备操作、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质量的控制与检测、生产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业相关配套行业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模具开发与设计、模具制造加工工艺制订、模具加工程序编制、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备的操作及管理、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家电等行业。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现代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汽车装配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生产管理及销售服务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汽车服务企业等。
数控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数控加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制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机械、模具、汽车、电子等制造行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4)日,联通绵阳分公司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关心的宽带升级、合约计划、套餐余量查询、3G国内流量包订购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一市民咨询:我现在使用的2G资费,怎样才能随...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