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8月来了。经历了6、7月份毕业季的大学生们,工作尘埃落定后,住房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本刊记者发现,从近期开盘和热销的楼盘中,毕房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大部分毕业生因工作资历尚浅,会选择租房。但租房不能随意装修、缺乏归属感,加上近年来,租房成本不断增加,促使不少毕业生加入到买房大军的行列。《绵阳日报·房产》最近作了一次社会调查,38%受访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在1年内买房,如同刚进大学校门要买电脑、手机一样,毕业买房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时尚。
三大因素造就毕业就买房
一:“毕婚族”逐年递增 成为楼市新“刚需”
何为“毕婚族”?百度百科中给出定义: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目前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毕婚族。据相关统计,近几年22周岁到24周岁的本科学历者,前来办理结婚登记的逐年增多,某办证机构2011年共受理了809份申请,而201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21人,增长幅度超过50%。“毕婚族”数量扩大,对婚房的需求度和关注度也相应提升。
周先生老家在甘肃,刚刚大学毕业,目前在绵阳一家建筑公司做设计,他和女朋友是同学,感情一直很好。“我准备工作稳定了就结婚,虽然房价高,还是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家里也支持。我和女朋友商量好,先买个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做婚房,以后买房自己努力,但现在还是要靠家里解决首付问题。”周先生这样描述他的打算。
在“毕婚族”中,和周先生一样,毕业后就为婚房奔波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应当算是毕业买房人群中真正的刚需。虽然有需求,但对于还在象牙塔内的学生或者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独立买房还不太现实,因此,此阶段购房不管按揭还是全款,基本都是由父母来“埋单”。当然,也有不少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即便孩子尚没有结婚的打算,也未雨绸缪选择在孩子毕业前就为其置办婚房。
二:女白领也疯狂,一毕业就想拥有一个“家”
在许多人眼中,米小姐似乎没有买房的必要,但米小姐自己却清楚地知道她对“家”的渴望是多么强烈。米小姐研究生毕业就幸运地在一家国企找到了工作。工作稳定后,就盘算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公寓。“4年大学,3年研究生生活,自己在外独立生活惯了,毕业后回家和父母住,生活习惯上有差异,距工作地也远,已经和父母商量过了,准备在单位附近买个小户型自住。”米小姐说。
事实上,对于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的米小姐来说,即使父母付了首付,每月要承担数千元月供也不是件轻松的事,这意味着米小姐工作刚起步就要过起“房奴”生活。但其父母却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一些压力,有了压力才能发掘出孩子潜力,让孩子更加奋发向上。
此外,新《婚姻法》中有一项解释:“房子如果是父母出资购买,那么谁的父母出资房子产权就归谁所有。”这也令许多深谋远虑的父母开始为自己的宝贝女儿置业,在为女儿提供一个安身之所的同时,也可以拿来投资,这也促使许多刚毕业不久的白领女性成为毕业买房的中坚力量之一。
三:中国式买房毕业生懵懂之中成“业主”
对于25岁的符强来说,买房不过是购房合同上填了他的名字,但又不仅仅是填了名字而已。还在国外读大四的他,懵懂中就成为一套150平方米住房的业主,身家近百万。和许多还在为找工作犯愁的同龄人相比,他无疑是“幸福”的。但在这份“幸福”之中,符强几乎没有任何“声音”。
其父母解释说,之所以在符强还没完成学业就为他置业,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投资渠道有限,现有资金充裕,想买套房子保值、升值。二是,想用这套房子拴住符强回国内发展,即便孩子不留在绵阳,老两口也可以住进来。更重要的是,夫妻俩名下的房子已经有2套了,用符强名字买,不仅首付比例低,不限购,将来连过户都不需要了。
眼看房价一步步涨起来,不少父母都和符强的父母一样希望提早替孩子置业,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而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买房”,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毕业买房人群中的一员,但值得思索的是压力小了,他们是否会更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呢?
“毕房族”:造就表面繁荣,
透支未来需求
大学毕业之后,该不该马上买房,这看上去像个问题,却似乎又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这肯定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毕业即买房多是依靠家长的能力,会给家庭和个人增加沉重的负担,也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但是选择了买房的人更多是出于实际考虑,认为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避免出现因房价上涨而导致越等越买不起房的情况。
大学生毕业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买房,甚至在上大学时,家长就把房子买好了,这种情况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其数量上升的势头却不容小觑。有调查显示,北京首次置业的平均年龄已经降至27岁,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则在35岁以上,有的国家甚至在40岁以上。如果单从数字上看,27岁这样一个平均年龄显然太低,究其原因,大学毕业之后立即买房人数的迅速增加,将北京首次置业平均年龄大幅拉低。
置业年龄如此之低,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由于多数大学毕业生尚无力负担高昂的房价,甚至连首付也拿不出来,他们买房实际上主要还是依靠父母。父母的经济实力较强,也许还能够承担,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种做法肯定大大加重父母的负担,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啃老”。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大学生毕业立即买房,虽然造就了当下的表面繁荣,却是一种对未来需求的透支。
但是将所有原因归罪于大学毕业生或他们的家长,也有失公允。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还不成熟有关。如果从房改算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运作不过十几年时间,其间,人们亲身经历了房价成倍上涨的过程。很多大学毕业生担心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未来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因此大家在市场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有先买一套房子放着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此外,当房子渐渐变成社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变成一种面子的时候,势必导致非理性买房需求的增加。
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尤其是要稳定房价预期,不能再出现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建造公共租赁房,将大学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大学毕业生不再为高额的房租而担心。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根据年龄、个人或家庭支付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住房消费层次,随着收入增长逐步提升消费水平。家长也应充分支持并理解子女的住房选择,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转变“有房才能结婚”的观念。
毕业就买房?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如今,买房已经成了年轻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毕房族”在毕业生总数中所占分量并不高,但却十分惹眼,毕业了拥有一套住房似乎比找到一份好工作更让人羡慕。但是买房子毕竟还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需要细细思量、周密筹划,让购房选择成为人生中的明智之举。
明确你为什么要买房?
当房价处于一个上升通道的时候,买房纵使是刚需也跳不开“投资保值”的目的。而在时下楼市被调控,房价平稳的情况下,年轻人过早跳入“房奴”大军,是否有十分坚决的理由?每个人买房的动因都不尽相同,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对生活的期待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家庭生活,所以买房子是他辛勤工作最重要的目标;有的人重视生活品质,认为当房奴会降低生活质量;有的人以事业为重,30岁以后再考虑买房;有的人认为房屋的功能仅为居住,这样的人大多选择租房。在买房前须清楚自己为什么而买房,才能在房价波动的情况下保持初衷并泰然自若。
建议:不赞同年轻人因为面子等原因而借贷买房,更反对“因为别人都有了,所以我也要有”的跟风心态。物质的攀比是无止境的,在攀比中所获得的幸福感也是脆弱和短暂的。想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再去考虑买不买房,和买什么样的房子。
明确你的家庭状况是否能支撑买房?
在进行购房消费时都要依家庭状况而定,这里的家庭情况包括很多,比如自己的工作状况,父母的工作状况、家庭收支情况、家人的健康状况、情感状况等。不同的状况对购房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这些状况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就不太适合买房。
建议: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盲目进入购房市场,与盲目买奢侈品一样,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如果是贷款买房,每个月要支付给银行的按揭贷款,最好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这样家庭总体财务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较高,购房行为不会对正常生活带来太大影响。年轻人还要考虑购房之后工作变动等不确定因素,过大户型转手或出租都不太容易,小户型流转较快。
明确能否适应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年轻人来说,离开熟悉的大学生活踏进新的工作环境,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变动,而在新的工作中还要好好表现、万分谨慎和努力,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在此时又要去看房、买房,全方位考察房屋的交通、配套、学区等,可谓心力交瘁。而且工作不久,新房下来后,又要忙着装修,不仅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开支,对身心也是一次考验。而在入住后,又要适应新的交通路线和生活的变化。所以在买房前,一定要问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一系列的状况。
建议: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房子的各项条件中应把交通因素放在首位,选择公交枢纽或工作单位附近的房子,对年轻人来说是最佳选择。因为年轻人处于事业打拼期,加班的可能性更大,缩短上下班路途时间,可以多一些睡眠时间,也方便工作生活即时切换。其他的配套设施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度考虑一下,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就可以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本刊记者 陈虎)
新闻推荐
为优化市场配置,促进绵阳市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满足绵阳城市建设需要,按照绵阳市2013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拟于近期组织实施拍卖、挂牌出让13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宗地总净用...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