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十”不经意已转入尾声,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银十”上半月,绵阳主城区商品房成交量已逾1500套,全月实际成交量突破3000套大关渐成定局,今年“银十”可谓成色十足,为由“银十”领衔的第四季度楼市开了个“凤头”。在此,我们回想2012年经过长达10个月的惨淡之后,在岁末突发性“爆涨”的表现,不难对今年年底之前绵阳房地产市场充满期待。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政策难以出现大调整的情况下,绵阳楼市也难以出现大的波动,“豹尾”收官的可能性有几许?还需拭目以待。
十月楼市亮点呈现
“金九”旺季,楼市继续升温。进入十月份,今年的黄金周显然要比前两年火爆不少,尤其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黄金周期间“日光盘”频现的情况,让人恍若回到调控之前。绵阳楼市似乎要慢“半拍”,“十一”黄金周表现平平,黄金周结束才爆发式增长,亮点闪现。
“虽然是十·一开的盘,但黄金周结束后的几天成交最为火爆,估计绵阳市民在长假期间都以看房选房为主,收假后才正式下手。”城南新区一楼盘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内人士周先生认为,“绵阳购房者都喜欢货比三家,导致开发企业在定价和做好楼盘品质上都十分谨慎,这也是绵阳楼价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是集中消费和性价比突出,神洲南都、海赋长兴、樊华似锦、博雅·海润广场三期、CBD万达广场胜出,成为“银十”绵阳楼市的亮点。
今年“银十”楼市较前两年表现更抢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前两年在“金九银十”前国家都出台了调控政策来抑制房价,今年“金九银十”则适逢调控空窗期,并未出台任何新的政策。与此同时,银行出现的停贷现象并不普遍,并且需求面强劲,城镇化建设、地王频出,让购房者处于心理预期的高点,在近期纷纷出手。
新政短期难出台后市趋稳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市”,每当政府出台新的调控政策,都会导致开发企业和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加重。近两三年,政府不断出台“国八条”、“国五条”等调控措施,对楼市的影响很大,成交量也几度出现“过山车”行情。不过,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出台什么政策,政策效果已被市场逐渐消化,市场走势就会趋于平稳。目前国内楼市就处于这样一个政策的空窗期,虽然上半年出台了新的“国五条”,但是其中并没有太多新内容,只是对原有政策的强调,因此市场对于这一政策的反应并不强烈。
对于年底之前国家是否还会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房地产市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政策方面还应该以稳为主。此外,新一届政府正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因此,四季度出台类似“国五条”这样的强制性行政调控出现的几率不大。可以预期的是,只要政策不发生大的调整,年底之前的楼市仍然是“稳”字当头。
当然,对于个别城市出现地价、房价增长过快的情况,不排除中央政府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业内人士就认为,年初多地公布房价调控目标,但从现阶段来看,至少三分之一的城市房价上涨幅度已超过调控目标。房价继续上涨是否会带来中央的进一步严控,是影响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
楼市期盼“后银十”时代
“银十”为岁末绵阳楼市开了一个好头,从市场表现来看,10月底到11月初开发商的推货量还会增加,成交量也会相对比较大。由于一线城市领涨局面已经形成,从土地市场传导而来的热度还在持续,像绵阳这样的三线城市,今年岁末行情也不会太差。无论是购房者,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底两个月都是买卖的最佳时机。
对于购房者来说,十一二月是今年全年楼市的最后一波促销期,必须抓住这样的机会。比如“银十”期间,很多开发商都给出了相当大的优惠力度,拿出一定的特价房源,吸引购房者的注意。
对于开发商来说,十一二月则是其确保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最后一搏。从绵阳楼市来看,无论是刚需项目、改善性项目,还是高端项目,在十月底到年底的60多天都会抓住机会,尽可能多地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吸引人的价格,确保实现全年的销售目标。价格方面,相信以价换量仍然是大多数绵阳开发商的选择,毕竟这是确保销量的最好保证。
很多人对于2012年年末绵阳楼市那一轮有些“疯狂”的表现还记忆犹新,期待着今年年底能够再度上演。应该说,每年的年末都是绵阳房地产市场的淡季,成交量是一年之中最低的时段,2012年成交量暴涨是一种反常情况,是前一个阶段被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的表现。2013年楼市在三四月份已经出现过一波销售高峰,消耗了大量购房需求,加之“银十”火爆再现,再次消耗了市民的购房需求,“后银十”能否延续下去,绵阳楼市在岁末是否能以“豹尾”收官,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本刊记者 陈虎)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4日下午,对高新区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来说又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得知前来参加科博会的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意在绵投资,机会怎能错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该公司总经理沈志...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