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日益电气化、机械化乃至智能化,原来农村的生产生活器具,在我们生活中逐渐消失。有几个人还记得水车、木犁?有谁还在用马灯、烘笼?有谁能认识木米碾、罗筛?近日,记者在游仙区玉河镇采访时,却意外地看到了一所乡村博物馆,收集日渐消失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他们用这些“土宝贝”建成了一个博物馆,一个乡土历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那是什么,手摇式打米机?什么是打米机,就是把稻谷剥掉谷皮,出来白花花的大米的机器。近日,记者随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走进位于玉河镇学校的“乡村博物馆”。一进门,小伙伴们就被这些“土宝贝”惊呆了。博物馆负责人、玉河学校校长李术义首先给记者介绍了一个貌不惊人的木头箱子——米碾。没有电动或者机械带动的打米机之前,农村除去稻谷糠皮的有碓窝(即石臼)和石碾,也有水力推动的水碓、水碾,但是木制米碾,连在农村生活20多年的记者,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随着李术义的逐一介绍,背篓、箩筐、风车、木犁、铡刀、连枷等农具,烘笼、油灯、马灯、木斗等生活用具,数百件“土宝贝”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把人的思绪也逐渐带回过去的年代,拂去岁月的尘埃,再现父辈、祖辈的日常耕作和生活。“10来岁的孩子,居然不知道自家农具的名字。”玉河学校校长李术义说起农村教育的现状忧心忡忡。“教不严,师之惰”,他想到了自己的责任,要把乡村的文化传承下去,必须要有个物质载体。今年初,学校开始建设乡村博物馆。
学校腾出一间教室,在有名望和成功的校友支持下,筹集了资金和物资,请来当地乡村老匠人,和学校美术老师一起画图、设计、修缮,在博物馆内再现乡村情形。当地村民还捐赠了青瓦、吊檐、木柱、石磉墩等旧房上拆下的建筑构件,一间川北民居式的乡村博物馆很快建成了。
有了博物馆,他们又向村民征集馆藏品,但在近几年的建设中,不少古旧的物件,纷纷灭失,有的被砸烂、有的被当成柴烧掉、也有的贱价卖给了文物贩子。玉河镇党委政府获悉学校筹建乡村博物馆后,积极支持,通过会议、广播等形式,积极宣传动员。学校又派人缘关系好的教职工下乡走访、动员……
了解建博物馆的意义后,大家纷纷捐出自家的东西。村支书朱正享捐出了祖传的两把太师椅;阮家大院村民捐出了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木匾;退休教师马玉林,则捐出了自己父辈土改时从地主家分得的一张雕花八仙桌;玉河场旧社会最有势力的顾家花园的精美石雕,也成了乡村博物馆的珍贵馆藏。簸箕锄头、酒缸罩钩、戽斗竹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唤起阵阵情感的涟漪。
游仙区玉河镇,距离绵阳城区40余公里,是游仙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但玉河在宋元时期曾是盐泉县治所在,川北的制盐中心,经济重镇,同时文化发达,孕育过宋代状元苏易简,至今有着“盐泉古县、状元故里”的美誉。
令人感慨的是,正是这个小小的乡村博物馆,捡拾起文明的碎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带给观者以文化的滋养。李术义告诉记者,他们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就是给人们留住一个念想:“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祖辈父辈就是使用这些看似简陋的东西,进行生产、生活,创造了文明,也养育了我们。虽然今天这些东西已经被淘汰或者不常用了,但保留下来,就是保留一份时代的记忆,留下我们的根。” (本报记者孙兴伟文/图)乡村博物馆一角小女孩正在参观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减法”做得实在——会场内,不放空飘气球、不摆放鲜花、不铺红地毯、不搞文艺表演、嘉宾不佩戴胸花;会场外,不封道路、不燃放礼花、不打过街横幅标语;向社会...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