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但是目前学校创新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大部分学校对创新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给学生知识。其次,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认为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行了。正是因为家长的片面追求,导致许多学校只能投其所好,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另一个障碍是我们传统的“好学生”观念。我们习惯地认为“好学生”就应该是听话、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孩子,但创新需要大胆的尝试,异想天开。所以,当你的孩子在课堂上手握钢笔凝视远方的时候,或许他的思维已超出地球,飞越到浩渺的宇宙之中;当孩子放下书本,聚精会神于一堆破铜烂铁的时候,或许一件了不起的发明正在他手中诞生。
创新灵感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创意的源泉。漫步中华文明,从农耕到冶炼、从中药到陶瓷、从丝绸到酿酒、从指南针到面条……这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发明总是来源于生活中无数微小而奇妙的创意。
灵感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起搏器。看似生活中的不相关,却能激起创作的灵感,受到蛋壳上作画的启发,竹筒雕刻艺术被演绎到了极致;受困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却滋养了发明创造的温床,于是,“气囊式自来水毛笔”便横空出世。
正是因为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创意,才使我们今天的人类生活变得如此舒适、安逸与便捷。同样,人类文明要继续进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创意。“让生活催生创意,用创意改善生活”。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小引上这样一条正确的创新道路,从而为他们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需要呵护
在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景区里有一连串的巨型溶洞叫伏羲洞。千百年来,洞内的沙滩虽终年潮湿温润却一片死寂,了无生气。近年来,经过旅游开发后产生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没人耕耘,没人播种,却在每一盏白炽灯前面都天然地长出一片小小的绿洲,而且生机盎然。
创新能力也一样,它天然地存在于孩子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中,教育所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天地,一缕阳光。近两年来,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了“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近万件学生作品吸引了五万余人次的驻足观赏。同学们用泥巴、纸壳、废旧金属等普通材料制作的精美工艺品,让废弃的物品重新焕发出艺术的价值;用创新思维制作的“办公用电智能控制系统”、“烟尘过滤器”、“雨天自动收衣晾衣架”等科技小发明作品,无不体现出小作者的无穷智慧。
通过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溢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灵光一现。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营造适宜创新生长的“土壤”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他们一个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社会大舞台。
(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晓蓉)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开幕式
孩子们手中的瓶盖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你想足不出户在家享受九寨沟似的清新空气吗?长虹智能健康空调能帮你实现这个愿望。10月15日,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在绵阳开幕,在“长虹让想象发生”数字家庭体验馆,长虹隆重全球首发推出巅...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