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1月至8月,回绵或到绵工作的高校毕业生12000多人、硕士生440人、博士生16人,总数是去年的1.2倍……高校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绵阳引进人才的柱状图上,高校毕业生集聚的活跃度,是绵阳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晴雨表。
作为国家科技城,创新创业是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任务。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需要我们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
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其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结合当前绵阳发展实际,急需引进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能够引领优势学科、发展高端产业、催生新兴业态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二是能够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两类人才结合了绵阳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4+3”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所需,结合了绵阳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绵阳发展的明天。为此,绵阳市出台了《市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办理办法》、《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及配套措施,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十有”服务。这些办法、措施和服务,实现了人才引育用各环节优惠措施的全链式布局,实现了创新企业从创意萌芽、蓄势培育到稳定成熟各阶段资助的全过程覆盖。
不管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已有的人才,发挥好人才作用,还需要加强培养,提升能力和素质都有一个长期的、必要的过程。去年以来,绵阳市把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上市公司中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送到高校去“充电”,放到乡镇、招商引资一线去“补课”,有针对性地补强“短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今后,我们应更多地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比如,动员驻绵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我们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为此,我们应坚持以用为本,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强与市外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交流合作,使更多优秀人才虽不为我所有,但却为我所用。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在承接项目中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中带来项目,形成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叠加效应”。同时,也要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需求,加快培养农业农村、文化教育、政法纪检、思想宣传、医疗卫生、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队伍。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推动绵阳创新创业,需要我们拓展视野,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汇聚人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60余名由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科技企业等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近日来到位于高新区新区的绵阳(科技城)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就体验中...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