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
在绵阳警钟街小学、高新区火炬实验小学、绵阳九中等5所中小学校,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3所在绵高校,学生们都能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警钟街小学、火炬实小,探访了“非遗”进驻校园的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邓娟文/图
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新芽
近日,记者刚走进高新区火炬实小,便听到动听的曲音,循声望去,只见学校操场上,一群学生穿着富有川北民间特色的服装,戴着草帽、扛着锄头,正欢快地唱歌跳舞,而一旁的学生观众,不时拍掌鼓劲。“没想到孩子们对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令人欣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编部副主任周有燚说,今年7月,市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到江油农村采风,不经意间听到当地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唱歌,其曲调、歌词不仅动听优美,还给人一种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感觉,于是他们请老人写下歌词,并教他们唱。
从老人口中他们得知,这首歌名叫《薅秧歌》,在当地传唱百年之久,如今当地很少有人会唱,希望市非遗保护中心能帮忙,让民间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回绵后,市非遗中心抓紧时间改编创作,由周有燚作词、周海滔编曲,如今《薅秧歌》已成为火炬实小非遗项目——川北民歌兴趣班的教学内容,学校不少学生会唱这首歌。4年级学生唐义天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现在不仅我会唱,我不少朋友也会唱这首歌哦。我奶奶也正在学。”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无偿教学生
北川羌族草编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穿着的草鞋以及治水时使用的藤编筐和溜索等工具。而在警钟街小学,每周星期三下午,都能见到40多名学生学习草编的场景。
今年国庆大假刚过,北川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黄强和另一位传承人来到警钟街小学,开始2个小时的草编教学。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师分组教学,从草编基础知识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编昆虫、玫瑰花等,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学习着。“草编所用的材料都是非遗传承人带过来的,每次教学都是手把手地教,时至今日已一年多时间。”警钟街小学赵老师说,草编进校园不仅让学生可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非遗进驻校园以来,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上草编兴趣班,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民间传统文化,还让我学会手工编制。”五年级学生范逸菲是个草编迷,连续三学期的草编兴趣课,她几乎都不落下,每次老师教的草编法她都很快能学会。
“每当看见娃娃们对民族文化这么感兴趣,都让我感到很欣慰。”黄强说。
据了解,与黄强一样无偿教学的,还有在火炬三小教“川剧唱腔和身段表演”的陈碧华、吴波,在火炬实小教“川西北小民歌”的周有燚、魏斌,在剑南路小学教“金峰锣鼓”的邓乾元、周海滔,在绵阳九中教“涪城剪纸”的黄英、董果等。
绵阳市非遗进校园走在全省前列
绵阳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定点教学和长期开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周有燚说,去年10月,市非遗中心与警钟街小学等5所中小学“联姻”并挂牌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主要想共同打造绵阳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基地,为绵阳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也为绵阳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实施一年多来,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努力下、在相关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非遗进校园取得了很好成效,如今不少学生对非遗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学生们争先恐后要做非遗传承人。
除了在绵阳市5所中小学校外,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在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3所在绵高校相继开展非遗传承工作,主要以非遗进驻校园的展览、为传承人招收专职的学徒、成立非遗传习班等方式进行,对非遗理论等各项专职技艺进行系统学习,培养具有非遗管理能力、非遗传承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高新区火炬实验小学学生跳《薅秧歌》
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黄强教学生草编
新闻推荐
如何把这样一届高端的科技博览会传播好,让绝大多数受众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享受一场科技盛宴,运用新媒体技术开通的“掌上科博会”让这一梦想实现,让公众感受到了科技的亲切。10月10日,由市委...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