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内涵提升品位
乡村旅游再上台阶
为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涪城区在有条件的区域,做到“道路围到旅游走、产业围到旅游调、设施围到游客配”,实现一产与三产联动,打造以点连线、以线连片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和环城游憩带,形成了北有以龙门镇为代表的绵江景观大道乡村旅游线,南有以杨家乡村旅游聚集区为代表的绵吴路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乡村旅游线,西有戈家桃林、鼓楼山村乡村旅游线,以及以杨家镇“原香国际香草园”、龙门镇小桥村、丰谷镇“晨曦森林”度假村等为代表的旅游项目。“五彩田园”如火如荼。原香国际香草园投入资金1.2亿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天香游乐场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建儿童游乐项目;万和葡萄园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鑫港湾”葡萄农庄;乡约田园,投资1亿元,完成规模种植精品葡萄300亩,建成葡萄园区观光廊道300米,完成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的主体建设和乡巴佬休闲农庄;醉乡园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设游客中心和湿地公园等旅游接待设施。百膳缘、天虹丝绸博览园、“80”农庄等旅游接待设施年底即将建成。
特色项目层出不穷。吴家镇凤凰山森林公园通过了省级验收,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建设川西北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山地休闲度假区。龙门镇岭亿生态园正在形成以观光农业为特色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青义镇中龙村的樱花观光休闲园揽客效益初步彰显。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涪城区投入资金7300万元修建旅游公路18.8公里、游客绿道1.2公里;投入资金600万元,完成道路绿化18.8公里;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阴山河景观河堤6.25公里;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修建了景区标识、设立了旅游广告牌、旅游宣传牌18个,旅游标识牌66个。全区建成国家AA级旅游景区4个和金、银、铜牌级旅游餐馆1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100余家。
丰谷龙门南北出击
古镇旅游活力迸发
涪城历史悠久,位于古金牛道和古阴平道的交汇处,自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诞生地。
涪城区委、区政府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与专家会诊,决定打造开发龙门、丰谷南北古镇。
丰谷镇古称丰谷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自隋唐以来,丰谷镇就因盐而兴,因酒而闻,因文而茂,因治而盛。历史上,丰谷镇因盛产井盐、烤酒、缫丝,以及作为距离绵阳城区最近的重要水陆码头,闻名于川西北,成为万商云集之地,至今仍保存有陕西馆、广东馆、福建馆、古码头、古盐井等历史文化古迹。
丰谷古镇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与香港高德威斯曼集团签订协议,拟由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集文化、旅游、居家为一体的复合型古镇,重塑千年古镇风貌。目前,香港高德威斯曼集团已经委托成都文旅集团对丰谷古镇项目进行策划和包装,即将进入实质阶段。
从2012年起,在市、区两级的关心和支持下,丰谷镇启动实施了“名酒、名园、名镇”战略,规划依托丰谷酒大力打造“丰谷诗酒古镇”,现已完善了《丰谷镇古镇开发意向性规划》,规划古镇建设区域面积1000亩,预计投资25亿元,可实现收入43亿元。目前古镇建设已进入实质性的招商阶段。同时,丰谷镇借助丰谷电站的开发建设,引进投资开发水上娱乐、旅游业,预计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旅游收入5亿元。
龙门古镇建设有序推进。以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清同治年间的张家“五世同堂”牌坊为依托,大打民俗牌。龙门牛王会的恢复,为推动龙门古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目前,由四川锦盛集团投资的龙门古镇项目已通过招、拍、挂取得了土地的开发权,进入规划阶段。
挖掘文化打造品牌
文化旅游又添新坐标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辖区内一处处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景点。有西蜀子云亭、三国蜀相蒋琬墓等三国文化遗址,玉女泉、仙云观、佛教名刹圣水寺等景区景点,有反映绵阳文风浓郁的龙门牛王会等巴蜀民俗文化活动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涪城乡村旅游节、帐篷节、采摘节等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表现形式。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涪城区始终注重旅游和文化的完美结合,坚持深入挖掘涪城民俗文化,已举办了八届涪城乡村旅游节、六届龙门牛王会、三届丰谷晨曦森林度假帐篷节,以及原香国际“嘉年华”、万和葡萄品鉴会暨万和葡萄采摘游、七夕婚俗文化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还有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展、奇石根雕展等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进一步提升了涪城旅游品牌形象。
突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将绵阳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坐标。着力打造马家巷城市文化街、跃进路历史文化街等特色商业街,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的附加值,不断满足游客需求。
一是打造跃进路坐标。借鉴“北京798”,实现老厂区新生的艺术、商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对跃进路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实行保护。目前,原苏联参与援建的国营第796厂主办公楼将得到保护。同时,长虹虹苑剧场及部分红砖楼、厂房也将得以保存。在跃进路打造了全新的“1958创意文化街”,成功引进台湾观光夜市,将建筑立面、商业街区空间、主题雕塑结合,形成绵阳首个文化之街、历史之街和商业之街,令跃进路深厚的工业文化焕然新生。二是打造文化创意坐标。创建126文化创意园,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导入文化创意元素,对电子九所旧厂房采用修旧出新的方式进行修缮和创意改造,打造具有原工业文化底蕴和创意设计氛围的综合性文化创意社群,园区成功升格为全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已招商50余户并部分投入使用,预计今年将实现90%的个体项目投入营运,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年利税500余万元,极大地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
新闻推荐
学习型社区、科普型社区、法制型社区……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绵阳市很多社区在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外,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都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本报记者王耘...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