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绵阳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半世纪 创新跨越为人民——写在市档案馆建馆五十周年之际

来源:绵阳日报 2014-12-26 00:44   https://www.yybnet.net/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社会的财富。

档案工作就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服务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0年来,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不断物化并延续着绵阳人的记忆,作为事务行为之依据,文明传承之载体……

50年风雨沧桑,斗转星移,压不垮坚强的绵阳档案人;

50年智慧沉淀,厚积薄发,开创了绵阳档案事业的崭新局面;

50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市档案馆必将乘风破浪,更好地服务于绵阳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何明记者谢艳

应运而生 审时度势促“枝繁叶茂”

一个崭新的起点,一次历史与记忆的完美合奏。1963年,绵阳地委同意组建档案馆后,转报四川省计委决定,投资15.5万元建设馆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64年12月28日,四川省档案管理局决定建立绵阳专区档案馆。应运而生的档案馆,从此物化并延续着绵州大地的记忆。

1980年9月,专区馆更名为地区馆。1980年3月,绵阳地区档案管理局成立后便实行局馆合一体制,并在绵阳市红星街61号地委机关院内建起了建筑面积2548平方米的档案馆舍。1985年6月撤地建市时统称为市档案局馆。自此,绵阳档案馆事业寻找到了自己的生长土壤,像向阳植物一样,迎着阳光生长,在岁月里枝繁叶茂。

截至目前,市档案馆馆藏总量为208个全宗,馆藏档案总数132858卷、136867件;总长度约1846米,排架长度2000多米。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重大活动、名人档案、职改档案、农业区划、会计档案及录音、录像、照片、印章、字画、奖牌等种类。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凝聚了绵阳档案人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绵阳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坚韧和忠诚。

1998年12月,绵阳市档案馆被四川省档案局评为四川省一级档案馆。1991年和1999年,绵阳市档案局被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3月,组建 “绵阳市现行文件中心”;2011年5月,市档案局馆完成的《北川震损档案的抢救与修复》成果,荣获首届“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奖”;2014年6月,由四川省一级档案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涅槃洗礼 数字馆室建设阔步向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伴随着持续数分钟的剧烈摇晃,一场特大地震毫无预兆地降临绵州大地。市档案馆楼顶震裂、女儿墙垮塌、楼梯横裂,库房裂缝,墙面结合处由于巨大力量相互冲撞,有砖头碎块从墙上飞落下来,家属楼也未能幸免,36位档案人顿时无家可归。“多难兴邦”,面对刻不容缓的灾情,绵阳档案人顾不得家园的损毁,将抗震救灾、抢救档案作为特殊时期的第一要务,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干部职工不分昼夜转移重要档案。5月19日,市档案馆办公楼被专家鉴定为危房,停止使用……

然而,痛苦终将过去,凤凰涅槃后才能一飞冲天。现在的市档案局馆正围绕“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服务为先”三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大体系建设,按照“两基地三中心”功能布局要求,精心修建1.08万平方米的档案大楼,积极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国家综合档案馆。

如今,前来市档案局馆查阅档案的市民会发现,查阅资料不必再翻阅大量的纸质档案了,“数字档案”方便快捷,只要输入关键词,就会查询到想要的信息。2011年,市档案馆着手开展了馆藏民国档案的数字化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了《绵阳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方案(2012—2015)》。根据该《工作方案》,“绵阳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包括馆藏全部历史档案文献数字化、数字档案馆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平台建设三大部分。“在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有条不紊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市档案局(馆)长陈波介绍说,绵阳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目标是依托政务内网,在市档案馆内建设集中虚拟式数字档案室,实现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绵阳市数字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文献数字化已进行到第三期,完成馆藏历史档案数字化8.5万卷,形成数字化成果1200余万页,正逐步实现增量档案的电子化。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市人民银行、财政局、政府办公室等单位对室藏全部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处理,已有50余个市级单位通过购买档案整理和数字化技术服务的方式,对2012年以来的归档文件材料进行了规范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处理。

自2011年以来,市档案局馆已接收保管市级各单位移交的归档电子目录数据100余万条,接收移交进馆档案电子化副本120G。

工作的层层推进,为绵阳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强大的数据支撑,搭建起了城乡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之间便捷的沟通渠道,让广大群众享有更为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服务。

跨越发展

创新服务搭建用档平台

档案里的“家族记忆”

今年8月7日,市档案局馆来了两位南京理工大学退休老人,70岁的邱雨和她80岁的老伴,“我想要查询我爷爷邱廷举于民国29年至38年期间在绵阳法院任职的资料。”邱雨1944年出生在绵阳,2岁时举家迁居南京。而爷爷在绵阳工作的那段经历无从考证,留下了一片家族历史的空白。多年来,家里的长辈都说不找了,可是邱雨不甘心。“自家的历史怎么能不了解呢?”所以她和老伴千里迢迢从南京来到绵阳,希望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

根据邱雨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在馆藏民国档案中找到了四川高等法院绵阳分院的档案,经过查阅,找到了邱廷举的相关资料。邱雨激动万分地说,“曾经也到齐齐哈尔市等地寻找过有关邱廷举的资料,却从未找到只言片语,想不到绵阳市档案馆保存有这么完好的民国档案。”邱雨还从中找到了爷爷领取工资、笔墨费、生活补助费等名册,名册上还有爷爷的印章,邱雨还发现,爷爷原来担任的是首席检察官,而不是家里长辈们常说的书记员,并且家中多年没有消息的小爷爷邱述均也出现在了相关名册中,这实在让邱雨兴奋不已!家族历史的空白终于填补上了!

拿到复印好的资料后,开心的老两口热情地邀请工作人员合影,“70年前,我出生在红星街73号,70年后重返故里举目无亲,但在你们的帮助下最大限度地查到了我爷爷民国29年至38年期间在绵阳法院任职的资料,绵阳档案馆给了我天大的惊喜。”

档案馆里有“奇珍异宝”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通过利用才能体现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市档案局(馆)长陈波如是说道。据了解,近日,市档案局馆正选用全市档案馆藏中的精品图片编辑《涪江印迹》图集,该本图集撷取了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珍贵档案资料240多件,以图文形式,力图从档案馆珍藏的角度,展示一些历史片段,供各方利用、研究、鉴赏。目前,该图集正准备付印刊发,届时,市民可了解到档案馆里的“奇珍异宝”,品读绵阳历史文化的精髓。

馆藏档案开始分批向社会开放

50年来,一代代档案人继往开来,顽强奋战,绵阳档案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档案利用机制不断推陈出新,档案利用服务更加贴近民生。

近年来,市档案局馆全面实施了免费利用服务,在查阅场所开通网络方便来馆群众查阅政务公开信息,在馆网公布查阅规程,开展到馆查阅、远程预约、信函协查等多种服务方式,为来馆群众提供了舒适的利用环境和亲情化服务;并严格组织实施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应开放的馆藏档案已分批向社会开放。馆藏档案和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在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陈波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搭建起畅通的社会用档平台。”

局(馆)工作人员在库内抽查检索档案文献

局(馆)领导检查研究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新闻推荐

水调歌头贺建院五十周年

车光珍(离休职工)五十瞬时去,央企入绵阳。涪江西畔兴建医院动工忙。床号新修百余,两幢矮砖房,面向基层病疾。救死亦扶伤,须臾韶华往。宏图展,三所设,技德彰。招贤纳士,图强医护创辉煌。后...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砥砺奋进半世纪 创新跨越为人民——写在市档案馆建馆五十周年之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