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冲破藩篱,啃硬骨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一直以来,审批程序繁杂屡遭创业者吐槽。对此,绵阳以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砍减行政审批事项132项;在全省率先实施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减少为6个工作日,办理时间较法定时间减少了70%以上。
在此背景下,绵阳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165户,注册资本金340亿元、增长41.2%!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2014年,绵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减轻群众负担1.2亿元;推动教体事业“内涵式”发展,全市高考连续14年取得全省双第一;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连续举办感恩文化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出台优秀作品奖励扶持办法,电影《兰辉》、长篇报告文学《让兰辉告诉世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近80项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
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是市委、市政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都是市委、市政府为广大群众送上的一份份暖心厚礼,让广大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中国最幸福城市”——绵阳的这块金字招牌,也因改革洗礼而越发耀眼。
改革无坦途,方法正确,方能事半功倍。绵阳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在改革征程中破浪前行。
改革成效超出预期——
向改革要动力,激活加快发展新引擎
获批执行中关村政策;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成员;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
结合四川省支持科技城的10条政策和绵阳市23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三级完整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
2014年,这些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为绵阳打造“四大平台”之政策支撑平台所取得的务实成效写下了完美注脚,标注出绵阳在科技城政策创新体系建设的系列改革实践的新高度。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深化改革作为贯穿绵阳2014年始终的工作主线,可谓全面播种、次第开花。
改革,助推了结构调整。
借势改革,绵阳理顺了科技城管理体制,构建起了“一核三区多园”发展的新格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20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园区产业集中度超过81%!
改革,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借势改革,绵阳建成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并全面实施了“涌泉计划”,带动全市申报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2684家,其中新注册2227家,是2013年的3.8倍,总数达到4478家,有45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5991件,授权3071件,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中,绵阳高居第二位!
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运用改革思维,绵阳建成了近14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二期,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中医药博览会等活动17场次,展陈面积突破40万平方米,参会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来自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的观众达58.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过6.5万人次;共计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
改革,促进了民生改善。
致力于释放改革红利,绵阳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实施项目178个,办好17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25.05亿元、增长21.6%;开工建设体育公园、湿地公园,新建城市绿道10公里、总长达到27公里;投入1.07亿元,继续支持城区空调公交车执行1元票价;新购纯电动公交车30辆,新投放公共租赁自行车900辆、总数达到1850辆……推动了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跨越,促进了“保障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眸2014,绵阳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开局,激活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展望2015,绵阳必将继续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鼓点,朝着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推动科技城突破性发展全力迈进!
新闻推荐
2014年,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以助推科技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调查视察,积极撰写提案,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足学习提高,加强党性修养...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