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绵阳)
杨官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真正是年轻的老诗人。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沉静温雅,似乎生活在文字里,与之相伴。我读了他的作品后,我认为他具有了一个整体的基本形象特征,就是他在自我生活的所有域界中真诚地行走。对他而言,这个“域界”既是故园、友朋和亲人,也是阔野无垠的大地与无限延展的经卷,更是他此生神圣的乡土和来世的天堂。
在当下欲望化、大众化、消费化的文学语境中,如何重构诗歌与日常生活、人文情怀的蜜月关系,是许多诗人必须面临和思考的话题。杨官国喜欢把自己的文字生命与山川自然历史风物联结一起,他的笔触不会局限在当下与世俗的世界,更多地与过往、与远方息息相关。“独自一人徘徊在路上/感受季节真实的分量/岁月的小河奔向远方/漫漫长路/浮华荣光/无不考验我们灵魂的重量”(《灵魂的重量》)。诗人从日常真实出发,抵达了一种穿透和辐射,冷静的笔调之下,在后台展示出一个既温情又稍感忧伤的心灵世界。
杨官国对生活、生存、生命的执意浏览,看似轻松,实则不易。诗歌诞生于人生考场,青睐细枝末节,将庄重和尺度隐匿于背后。但诗歌也同样示爱于那些既有丰富人生经历又勤于生活体悟的诗人。
杨官国善于写出普通生活的不易与坚忍,他的姿态、视角很低,能够特别坦诚地和普通百姓真实地生活在一起,他对众生和凡俗事物,始终有一颗谦恭之心。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有许多文字追述远去的乡村生活和鲜为人知的人生往事,即使踩着同时代脚步走过来的人,在快速遗忘成为正常的时代,过去的点点滴滴渐行渐远被忽略也是不会遭致批评的,但在杨官国那里,岁月的篇章一旦掀开,浓厚的醇情便扑面而来,连绵不绝,这样的题材或许比当下千篇一律的都市生活更能打动人:“微雨浇灭了路灯/驱赶着早集的人们/小声激烈地讨价还价/这是菜农菜贩天天的营生。”《晨曲》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无比鲜活与亲切,表达对生活的深切期望。“已迎送78个风雨春秋/还是那么炯炯有神的眼光/手工磨刀/如今逐渐撂荒/每天清晨/就和几个老哥们/聚在安居小区的龙潭路口上/扯高嗓门/在那演讲。”《磨刀老头》在当代话语中读出了深沉的意义,老哥几个过着普通朴实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外在反思性视点,诗歌本身自然而然的抒写反而散发出一种可贵的意味。
诗歌是岁月的密友,是一个个平凡日子连绵而出的印记,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浪漫过往的追溯,常常成就着最优美感人的文字。杨官国有许多诗作具有这种特质。他曾送我一辑专为其妻——他当年的同学“李爱君”整理的诗集。28首诗篇篇深情毕现。岁月在心底留下刻痕,无论多么凌乱持久,都注定会触发情感的涟漪。诗歌表现了诗人与“君”生活得自然自在自由自为及无怨无艾的平和真相,写得非常感人。平实而琐碎的生活中,宣泄着那样一种亲情弥漫、爱意绵绵的气息。生活如此艰辛,人们大多只能靠世俗亲情来取暖。当我们邂逅爱情,心中便有一团火,再艰难的日子、再烦苦的世事都会变得可以忍受,诗人的柔肠柔心,恰似一轮红色的秋月。
眼下的诗歌,太多流利清滑之作,不仅诗思轻浅,而且意象寡淡。杨官国的写作,似乎有意抵挡着诗歌口语化写作趋势,色彩浓丽,意象绵密,实在难得。他用自己的良知与作品捍卫着人性的本真和尊严,没有浮躁与张扬,尽管在诗句的揣摩和语境的构架方面,在哲思与系统关系的处理方面,他仍然有需要留意的地方,但从对单一而纯粹价值观的摒弃到对多元诗歌要素的开凿,从宣泄到专注,杨官国的创作,已经越来越具有一个成熟诗人的风貌。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绵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链接
杨官国,三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多次在全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题材涉及广泛,意韵灵动,现已有原创诗歌作品近千首。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际鸿记者赵烨)全市公安禁毒缉毒工作会日前召开,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禁毒缉毒工作。据了解,2014年,全市公安禁毒工作坚持“立足于打”的工作思路,以“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