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小晴 李霞 梁耀予
他是一名记者,更是一位仁者,在他宽广的内心,有一颗大爱仁心。在27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中,杨卫华用镜头记录社会进步与每一个重大事件的点滴,用“大爱仁心”的情怀践行新闻人的使命。
采访仅是开始,他放心不下地震中受伤的孩子,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拍摄“敬礼娃娃”,杨卫华和郞铮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郎铮还小,仅三岁。他关注他们一家地震后的生活,时常去看望郎铮和他的婆婆。后来郞铮该上一年级了,他亲自送他去学校。郎铮参加少先队,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升国旗,杨卫华都是端着相机,在孩子的身边不断拍着。有一次,郎铮病了,他赶过去,病塌前,他对郞铮的父亲郞洪东说,他已安排好孩子今后读书的事情,初中高中都在东辰读,以后考所好大学,再选个好专业……见过杨卫华与郎铮在一起的人,无不为他们的亲热所感染,所感叹。他叫郎铮“儿子”、“孩儿”,郎铮叫他“杨爸爸”。
郑海洋是原北川中学学生。“5·12”特大地震中,他被埋于水泥板下,后来双腿高位截肢。几年来,杨卫华一直对郑海洋一家跟踪帮助。他找到一个企业家,不仅解决了郑海洋父亲的工作,还承担了郑海洋所有大学前的费用。
现在成都一家媒体工作的王莉是地震的幸存者,对于杨卫华的热情帮助至今记忆犹新,心存感激。王莉在绵阳晚报社实习期间,杨卫华经常勉励她努力工作。上班后,但凡遇到工作和生活的难题,王莉都会向杨卫华请教,而杨卫华总会抽出时间耐心解答。“杨大叔就像父亲一样,他希望我能在海上举办一场特别的婚礼,他说他一定会跟去拍摄,这是他能送我的礼物。”王莉回忆道。
查出癌症的第二天,他不顾自己的病情,带着受助者与爱心企业家如期见面
2013年初,杨卫华与一位文字记者合作,采访三台农民冯大兵生命历程的最后60天。冯大兵身患骨癌,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签署了自愿捐赠眼角膜的协议。这篇新闻最终获得了当年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杨卫华的照片也获得纪实类一等奖。冯大兵走后,杨卫华又为他的妻女联系到了一个愿意资助她们生活的企业。
就在帮助冯大兵家人联系到爱心企业的那天,杨卫华被查出肝癌早期。第二天下午,杨卫华不顾自己的病情,带着冯大兵的妻女去见了愿意资助的爱心企业家梁锋,这位企业家承诺给母女俩租房子、找工作,给孩子找补习老师买电脑。冯大兵的妻女几次三番地要给他们下跪……
杨卫华是一个普通记者,收入并不高,但他的古道热肠却被众多人了解和敬重,身边便聚集了一大批朋友。除了自己帮助他人外,他还利用朋友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市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谭学书是他的好朋友,是他获取新闻线索的“内线”,也是他获取救助对象的“情报员”。救助失明女童小苏鑫、脑瘤患者何顺江、地震中失去双腿的郑海洋……都是由谭学书提供的线索。每当抓到这样的采访线索,杨卫华总是第一时间把信息反馈回报社,采编联动,跟踪采访,形成一篇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发起一次次爱心如潮的募捐,最终促成了爱心人士与救助对象的互动。
震后最艰难的日子,他把自己的私家车捐赠给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
“ 5·12”地震后,北川青片乡正河村组建了民间艺术团,经常到北川援建一线和绵阳周边慰问演出。但艺术团的车辆不足,接送演员、运输设备、采买生活物资很不方便。杨卫华将自己私人的一辆富康雪铁龙轿车捐赠给艺术团使用。
“当时,杨卫华将车开到游仙区老龙山艺术团临时驻地,就说了一句‘这辆车就给你们用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团长杨华武回忆说。杨华武告诉记者,那是一辆全进口的富康雪铁龙轿车,车牌号:川B16809,当时价值6万余元。地震之后,杨华武从北川逃生出来,曾在杨卫华家小住过一段,也时常坐这辆车。
此后,杨卫华又把“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上获得的1万元奖金,全部买成棉衣棉被捐了出去,其中有200床棉被、200张床单,都捐赠给了当时生活条件极为困难的艺术团。在艺术团最艰难的那段日子,杨卫华还经常带着摄影界的朋友采访报道艺术团,使艺术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多好的兄弟啊!你咋这么早就走了呢!”送别杨卫华,杨华武难掩悲伤,泣不成声。
新闻推荐
寻找美清净揭露脏臭差绵阳市启动“寻找绵阳最美最脏河流塘库行动”
本报讯(张平述记者苏东华)绵阳市“向污染宣战——寻找绵阳最美最脏河流塘库行动”15日正式启动,本报与四川日报、四川在线、绵阳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到各县市区(园区)寻找全市最美最脏河流塘库,以独有...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