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沉醉在古乐声中
一部表现凄婉浪漫爱情的音乐剧,一幅展现古绵州风情的舞台画卷……该剧由著名作家吴因易担任文学顾问,文化馆馆长温芬担任总策划、绵阳多位80后青年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古筝音乐剧《越人歌》将于5月底面世。该剧结合了古筝、戏剧、传统乐器、舞蹈等多种元素,跨界之大在绵阳乃至整个四川文艺史上都极为罕见,带着好奇和疑问,记者专访了该剧的主创之一,绵阳青年古筝演奏家——文采。
□本报记者 彭雪文/图
静下来
回归到传统的怀抱
立夏之日,记者走进市文化馆培训中心的古筝私塾内,仿古长条茶案,青瓷杯盏,主人文采身着汉服静坐在古筝前,古朴得像其内挂的雅画,跃过一门之隔,今人便能穿入古画中去,弦指之间,有天籁之音传出。“古筝结合戏剧的方式来演奏《越人歌》,与其说是创新,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回归。”文采说,她并不认为这种古筝剧是跨界,在《越人歌》这部剧当中用到的所有艺术元素,包括古筝、编钟、戏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该剧中使用的歌词唱段都是从汉乐府和北朝民歌中选摘,然后重新谱曲。“古筝艺术的灵魂是什么?”文采认为,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给出最终的正确答案。“现在,我们很多青年文艺工作者已经被快速前行的时代所裹挟,来不及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创作,在渐行渐远中,时光渐老。”文采说,此次以古筝音乐剧的形式重现楚国民歌《越人歌》,不是为了向前探索,而是为了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当下,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需要等等灵魂了。”文采表示,创作《越人歌》的初衷就是绵阳的一群80后文艺工作者以80后自己的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追索。
慢下来
用心去创作与聆听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记者走进市文化馆的排练厅,在排练厅外听到古筝曲伴随着古朴悠远的歌声传来,在《越人歌》的排练现场,记者亲身感受了这部音乐剧的排练过程。
在音乐以及故事推进的节奏上,记者感受最深的就“太慢了”。“整部剧有9首古筝曲子,但是我们用了100分钟来演绎。”文采说,“慢”其实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越人歌》的慢不是刻意的,而是那个时代的节奏本身就很慢。“每个人都是急忙忙的,未必是好事情。总之现代人做事只看结果,一切都要快。我们变得目的性越来越强,对美的感知越来越弱。”文采表示,网络上有句流行的话,大意是我们的身体在路上,灵魂还在原处。作为80后的她,在弹了15年古筝之接触了各种文化元素之后,觉得少了一些什么,而这种心灵和艺术创作中所缺失的部分,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一群80后创作《越人歌》,其实就是想借助这部戏寻求回归到民族文化中去,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慢下来。”文采说,让古筝结合传统戏剧,其实就是一种回归。
文化基因
决定我们追寻的方向
《越人歌》就是我们对探索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文采说,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艺术创作中她逐渐感到枯萎,停下来思考的同时,她开始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有精髓也有糟粕,不能一味地全盘继承。”文采说,《越人歌》就是对于继承方法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爱这座城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文采说,在创作《越人歌》的过程中,她多次与该剧的文学创作者们交流,在戏剧方面,她希望在保留原作内涵的同时,更多地融入绵阳本土元素。在她的建议下,故事背景定在了涪江上,并且在剧中加入了川剧等多种本土艺术元素。
新闻推荐
去年我在后院种了一棵樱桃树。树苗陪伴我成长,现在我长大了,小树苗也已不再是以前的小树苗,它早已长成一棵大树,树上结满樱桃,又大又红,摘下一颗尝一尝,真是美味极了!有一次,几个小孩爬到树上去摘...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