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6日下午,是绵阳二中教育集团语文教研组活动时间,由王瑶、刘小丽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讨论纪实性作品的教学方法。两位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阿炳在1950》,通过这篇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教学,努力探寻同类文体的教学特点。
刘小丽老师认为,纪实性文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文体,《阿炳在1950》又是纪实性文学中比较特别的一种电视专题片文字稿。这一课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怎样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突出本课的重点并解决难点问题呢?
在教学目标方面,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了解《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传承的过程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即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难点则集中在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和多角度、多层面展现阿炳的命运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如有余力,则可深入感悟《二泉映月》的乐曲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抓关键的时间词、梳理时间线的方式,能够比较顺畅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文本内容的解读。通过精选专题片片段进行播放,或分角色进行文本朗读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声画合一的特点并总结其作用。本文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多角度、多层面的写作手法,需要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指示探究方向,经由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并完成消化。
真实性和文学性并存,这是纪实性文学的共同特点,这一类课文的学习适宜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由文章的特性开始总结文体特征,方能不负教材设计本单元内容的良苦用心。
王瑶老师认为,纪实性文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通过有效切入,重点突破,长文短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成功。在《阿炳在1950》的教学中,王瑶老师以“录音”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录音经过”“录音之前““录音意义”三个部分,引导学生全面、立体的了解课文内容。在此之后,通过精读文本,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探究。 (王瑶 刘小丽)
新闻推荐
全市“电亮幸福美丽乡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劳动竞赛启动李亚莲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为进一步推进绵阳市农网改造升级,加强建设智能农村电网,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昨(17)日,由市总工会主办、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承办的“电亮幸福美丽乡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