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人唏嘘。今年80多岁刘淑英(化名)婆婆含辛茹苦将6个儿女养大成人。本以为老了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岂料,见母亲身体越来越弱,几个儿女相互推诿。无奈之下,刘婆婆只得将6个儿女全部告上法庭。镇上法庭的法官们来到村里开庭,经开庭审理和协商,刘婆婆住进了养老院,费用由子女们支付。
□杨森 本报记者彭雪实习生赵灵凤
八旬老太的无奈
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刘淑英婆婆一生勤俭节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总是把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年轻时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为孩子们做吃的,然后下地干活。为了养大6个孩子,刘淑英一生劳累,费尽心力。可是到如今,刘婆婆年老体弱,儿女们却不愿意照顾她,老人竟然无家可归。
事情还得从2008年大地震说起。当时刘婆婆已经70岁,6个儿女都已经各自成家各自生活,为了不打扰儿女们,刘婆婆独自居住在自家的老房子里。那时候,她身体还行,6个孩子偶尔也来探望,大家客客气气,日子相安无事。然而,老房子年代久远,在那场特大地震中毁坏殆尽,刘婆婆只得住进了其中一个儿子家里。
灾后重建时,根据相关政策,政府发给刘婆婆1万多元的农房重建款。想到自己年龄大了,一个人居住总不是办法,按照农村的风俗,养儿防老嘛,既然有两个儿子,就把这钱分给他们吧。于是,老人把这笔钱分给了儿子,心想以后就住在两个儿子的家里。从那以后,刘婆婆便在两个儿子家里各住一段时间。但时间久了,两个儿子都嫌有母亲在家,不太方便,最重要的是,媳妇有意见,都不愿意母亲住自己家里。
无奈之下,刘婆婆找到了村组及镇政府,政府工作人员立即召集村组负责人,把刘婆婆的6个子女都叫来调解。经过调解,刘婆婆轮流住在两个儿子家里,生活起居由他们照顾。4个女儿每人每个月给老妈拿几十元的零花钱。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刘婆婆的身体日渐虚弱,去年就多次生病住院,连生活都无法自理。而且常常头晕,还犯有心血管等老年病,迫切需要有人照顾,让儿子儿媳无法忍受。
女儿们一看是个“负担”,也像踢皮球一样,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承担照顾母亲的义务。
子女被推上被告席
刘婆婆心里非常难受,想到自己那些年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养大了子女,带大了孙子辈,而现在,自己老了生病了,却落得如此下场。一怒之下,她将6个子女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前不久,当地法庭将庭审搬进村委会,为了达到调解目的,法官还邀请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以及当地的老党员参与旁听和调解,部分群众也来到现场,希望能劝劝这几个子女。
在主审法官敲响法槌,宣布开庭后,白发苍苍的刘淑英婆婆坐在原告席上,起诉6个儿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刘婆婆的委托代理人陈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刘婆婆的诉求,提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的权利。法庭上,几个女儿表示,女儿已经嫁人,两个儿子理应为母亲提供住宿并承担赡养义务,此外,6个子女每个月再各自承担刘婆婆50元的生活费。在现场,两个儿子坚决不愿意母亲居住在自己家中,甚至提出,宁愿各自每个月承担1000元的赡养费也不接受母亲居住在自己家。听着儿女在法庭上的言语,刘婆婆无比心寒,泪水模糊了双眼,她说,她再也不愿意在两个儿子家里居住。
终于有了“家”
事实摆在眼前,6个子女谁也不愿意多病的母亲住在自己家里,谁都不想照顾。
在近一个小时的调解中,4个女儿建议母亲住进养老院,每个月800元的费用由6子女共同承担,提出由每个子女每个月分别承担5天的护理义务,医疗费等由大家共同分摊。而刘婆婆的两个儿子怎么也不愿意护理母亲的日常起居。此时,刘婆婆除了心酸,也认为现在自己唯一的去处就是养老院。
但关于护理,6个子女一直僵持不下、协议难以达成。无奈之下,主审法官居中协调,从法律角度力劝刘婆婆的几个子女承担义务,此时,镇村相关负责人也从道德角度规劝,一些村民主动加入劝说的队伍,经过大家耐心地调解,老人的子女们认识到错误,觉得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协议约定,刘婆婆到养老院居住,养老费用由两个儿子承担,并每个月给刘婆婆一些零花钱,4个女儿每个月给刘大妈50元零花钱,如果生病住院,两个儿子各承担一半的医疗费用,4个女儿承担一半的医疗费,住院期间由所以子女轮流护理。
律师说法
绵阳道融民舟律师事务所何兰英律师:该案是典型的家庭纠纷,涉及的问题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都具有普遍意义。《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现实生活中,有的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有误区:一些人认为出嫁女不承担赡养义务。但《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子女包括已婚、未婚的成年儿子和女儿。二是财产分割不平不赡养。但法律上,赡养老人和分家产是不同的法律关系。赡养,是子女对父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和财产分配没有任何关系,不论分不分财产,均不能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昨(15)日是“全国助残日”,来自涪城区吴家镇广福村的三级肢残人士刘飞,走进了绵阳联创交规速成强化中心科目一培训室,接受免费培训。该培训中心的李教练打开电脑里的考驾照科目一题目...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