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绵阳新闻 > 正文

“蜀中红学第一人”寻踪记——孙桐生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绵召开始末

来源:绵阳日报 2016-05-15 21:2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彭雪实习生 李灵越 文/图

晚清著名学者孙桐生号左绵痴道人,在红学史上,他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有“蜀中红学第一人”之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孙桐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名气并不太大。直到1992年,孙桐生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绵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终于将孙桐生隆重地推向了学术论坛。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杨培德,还原1992年的那次学术研讨会在绵召开的前因后果。

绵州名士孙桐生

孙桐生清道光四年(1824年)出生于绵州城南郊御营坝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后来迁居马家巷。今天,绵州大剧院旁的孙家巷,正是为纪念这位晚清学者而得名。

孙桐生的父亲孙文骅曾任湖北黄安知县,兄孙崧生,道光丁酉贡士,曾任鄢陵、杞县知县,禹州知州。孙氏一门,其子弟笃好文学,门楣书香四溢。孙桐生也曾热衷于仕途,咸丰二年中三甲第一百十八名进士。虽三任县令,两任太守,一任两州(衡州、岳州)榷局,却始终心系诗文与学术。孙桐生致力于诗文的撰写、编辑,巴蜀乡土文献的编辑、刊印工作。他编辑刊刻的64卷《国朝全蜀诗钞》规模宏大,体制精严,是清代蜀诗选本中集大成者。

孙桐生曾四次典当家产,以筹资刊刻古典名著《红楼梦》。他从著名藏书家刘铨福处借得妙复轩评本《红楼梦》,并于光绪七年刻于湖南卧云山馆,一时传为佳话。可以说孙桐生先生对《红楼梦》的流传与普及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孙桐生于光绪7年告假回籍,后被绵州治经书院(旧址为今绵阳市南街小学)延为主讲10余年。孙桐生潜心治学,诚心传教,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处为良士,出为贤吏”的社会管理人才,并进一步教导教育工作者,“养要深,教要厚”,千万不能浮躁。“学徒鳞萃,自与及门切究古学数年,左绵学风为之丕变”。

遍查找资料访后人

作为孙桐生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时任市社科联主席的杨培德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1990年,杨培德调任市社科联主席,在组织学术活动时,将重心放在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上。他了解到绵阳历史上名人辈出,而关于孙桐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遍查资料后,杨培德发现,仅在民国时期的《绵阳县志》中收录了其五篇文章。查阅《同治绵州志》时发现,因为孙桐生出生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他的记载。

于是,孙桐生成为他的重点研究对象。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培德从胡适的文献中发现其在评价绵州翰林孙桐生时认为,孙桐生眼力、手笔不低,让人敬佩。胡适的评语,让杨培德颇感惊喜,而当时对孙桐生的研究,基本处于沉寂状态。之后,在走访孙桐生的亲属时,全国红学会员刘长荣在孙桐生的曾孙女婿家中复印了《生平大事记——左绵孙桐生小峰甫手编》,这本出自孙桐生亲自编订的年谱,记载了孙桐生从出生至60岁之前的大事。

杨培德继续走访孙桐生后人,得知他从湖南回四川时带了不少作品,当时放在其居住的御营坝庄园,但后来被毁。经过他们不懈努力,最终找到了《妙复轩评红楼》木刻本书籍。此外,在走访其后人时,杨培德发现,后人对他也知之不多。

喜得珍贵资料整理发表

杨培德喜得复印本后,迫不急待地阅读,但由于古体字、异体字、生造字多,许多字现代汉语已废除,需要查字典和史料才能搞清楚。此外,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也是一种考验。

面对18000多字的年谱,中文专业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的杨培德,足足花了一周时间,日夜研读,才读通透。读后,他对孙桐生更加钦佩。孙桐生父亲早逝,由母亲带大,家道中落,但他以“悬梁刺股”的精神成为一代名士,虽做官不顺,但为政清廉、务实开明,在晚清官场不失为一缕清风。“尤其是他散尽资产,就为刊刻《红楼梦》的一种评本,这种精神令人感动。”杨培德认为,孙桐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编纂上,如编有一部《国朝全蜀诗钞》,而自己创作的作品较少,这有可能是他名气不彰的原因之一。

杨培德在研究孙桐生的同时,对于《红楼梦》也作了系统研读。他收集许多与红学有关的书籍细细研究,获得了扎实细密卓有成效的成果,这为探究孙桐生打下了基础。之后,该手稿在市社科联绵阳论坛发表。

北上洽谈促成研讨会成功召开

随后,杨培德找到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刘长荣商议,打算与中国红楼梦学会联系,为孙桐生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1991年12月,二人北上赴京,找到位于恭王府的学会办公地点,见到了著名学者冯其庸和《红楼梦学刊》编辑杜景华。双方经过洽谈,确定了研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研讨主题。决定由绵阳市负责会议筹备工作,学会负责召集参加人员。

1992年5月16日下午,“孙桐生与《红楼梦》研讨会”在临园宾馆召开。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的著名学者、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的冯其庸参加。除冯其庸等外地学者外,本地作家克非、周玉清等皆到会。大会宣读了时任绵阳市市长冯崇泰的开幕词,还有“蜀中五老”之一张秀熟的贺词。

这次讨论会上,王兴平、杜景华、杨培德、杨光汉、胡邦炜、梁国均等学者围绕孙桐生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孙桐生与甲戌本的关系、孙桐生的红学观、孙桐生的著述以及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讨论。

专家作序研究成果专集出版

在研讨会上,冯其庸作了关于《好官、学者、诗人、红学家》的总结讲话。

冯其庸认为,孙桐生是清官、爱民的官;此外,他还是一个进步的文艺思想家,他的文艺观念主张真和情,是进步思想,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对立面;另外,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和红学家,教育家。冯其庸建议,地方应为他出书,这是乡土文献;希望成立纪念馆,把他的遗著手稿陈列起来。

研讨会结束后,杨培德着手将本次会议的论文编纂成册。1993年,《孙桐生研究》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这本书除汇集研讨会论文之外,还将孙桐生诗文选及论文资料索引附在书后,书前还有张秀熟的序言。

张序对该书评价道:本书是研究孙桐生的第一部专集,其特点是论题较为广泛,对孙桐生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和探讨;不少文章颇费苦心,材料扎实,阐证深切,令人眼界洞开······书中专门考证了孙桐生的全部著述,附录了重要文献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方便。 (图片为翻拍资料图)冯其

庸(中)杨培德(左)1992年摄于绵阳

冯其庸赠杨培德书籍

新闻推荐

防灾减灾:“北川经验”泽及全国

培训中学员学习止血包扎本报讯(黄建波记者杨檎文/图)近日,福建省漳州市防震减灾市县干部培训班在北川全国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开班,29名学员聆听了相关专家所做的专题讲座,又到北川老县城地...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蜀中红学第一人”寻踪记——孙桐生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绵召开始末)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