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吉林(绵阳)
前不久趁公休假的空隙,我回到了曾养育过我的山村。这个山村四面环山,但山不大,只能叫丘陵。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山村曾是那样的美丽。
四五月间的早晨,灿烂的花朵随风摇摆,山坡上几间老屋升起袅袅炊烟,田埂上,骑在水牛背上的牧童哼着小曲,一团团棉花样的白云在天空自由飘浮,太阳从地坪线升起,晨辉挥洒在山村里,把这景象组合在一起,好似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让人仿佛住进了世外桃源。
当然,最美的要数山边的小溪了。小溪不宽,只有4、5米,但比较长,水从10多公里外的一座山的泉里溢出,加之顺溪而下山中的自然浸水,到我们村时就够多的了。
小溪的水清澈透底,非常干净。人们在溪水上游洗菜、下游洗衣。
为了利用溪水,村民们在溪流中用泥土筑起坝就成了堰塘,冬春季用溪水灌溉小麦、油菜,夏季灌溉秧田。当金黄色的麦浪、油菜花和稻谷在田野里迎风翻滚;当雪白的面条呼噜入口、清香的菜油爆炒出木耳肉片、香喷喷的大米下肚,村民们没有忘记是源源不断的溪流立下的功劳。冬天修整补漏溪沟,夏天雨季守在溪沟旁,防止雨水冲垮栏坝。
我从小就喜欢在小溪边放牛,读书。尤其在清晨,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咽喉,淙淙溪流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鱼儿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翻个身又落入水中归入鱼群。我偷着用缝被子的线做鱼线,用一根稍大的针在火上烧了烧弯成鱼钩,砍一根小竹子做钓竿,再扯几根白鸡毛做浮子,一副钓鱼工具就做成了。挖上几条蛐蟮来到小溪,看见鱼儿在哪游动,就将钓钩甩向哪里。转眼间鱼儿咬钩、浮漂拉动、起钓,一条几两重的鲫鱼拉了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就收获了10多条鲫鱼,拿回家后大人很是喜欢。后来,我就经常到小溪钓鱼给家人打牙祭。除了在小溪里钓鱼,有时候我还和小伙伴们在小溪尾部抓泥鳅、捉小鱼、逮青蛙、搬螃蟹,真是其乐无穷!
家乡过去清澈见底的小溪,如今已经变得混浊,鱼儿也少见,蛙声也稀少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儿时的欢乐俨然就发生在昨天,却因为这些变化和我的生活从此相去甚远,唯有将美好的记忆储存在内心深处精心雕刻的黑匣子里,淬炼成金,照耀我的明天。
新闻推荐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探知更广阔的天地。近日,记者采访了绵阳“书香之家”,他们不仅博览群书,家中藏书上万,“读书”成了家风,在他...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