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这天该任杰轮休,上午十时,同事王秀容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此后,所有打给她的电话,她再也没有接过……
这晚的稿件来得还算早,版已签,夜班编辑陆续收工。零点四十分,在任杰创建的日报编辑中心微信群里,同事梅龙在夜班途中发出了一条信息 “一路走好!”“难道天堂就这么缺少优秀的编辑!”这刻起,已睡的同事也被惊醒,询问、震惊、不解、痛惜、哭泣……反复刷屏。
这一夜,社长、党组书记周华,以及李永斌、程志坚、魏星奎、梅龙等几位同事从不同位置,赶到她的家人身边,噩耗也同时传给了正在外地出差的总编辑王晓阳。
任杰走了!
任杰真的走了!!
面对任杰的家属,周华哽咽得几乎语不成句:“这样突然,让人不敢相信,无法接受!”。“我们痛失了一位优秀的编辑!”王晓阳在报社的QQ群里写下这句话时,打上了一个沉重的感叹号。
再过20天,就是任杰的43岁生日。王秀容很内疚,她恨这个电话不是像往常一样请任杰来开会,“或许这样她可以躲过一劫。”“对不起,我的同事们/我很累/我真的只想睡一会儿/没想到,这一睡,睡过了今生!”一位同事在诗中写道。
“她像工匠一样敬业!”
“生当做人杰。”说到任杰的名字,很难让人不会想起这句诗,尽管它们之间未必有关联,却如宿命般与任杰连在了一起。
报社大楼四楼任杰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一大盒撕开口子的咖啡。双手捧着一个白色瓷器敞口杯,杯里时常冲泡着泛香的咖啡,是任杰生前在同事
印象中的“标配”。几年来,她就是靠着一盒盒的咖啡,与疲倦做着永无休止地抗争。
在和一位同事聊天时,她说要去吃饭了,同事打趣:“少吃一顿嘛,眼看夏天来了!”她立即“反击”:“不得行,能减肥的都是闲人!上夜班的,晚上回去总要补充能量。”
这就是任杰。在同事田明霞的记忆中,任杰长年累月地穿着一条牛仔裤。忙起来,做“两会”版面时,还把裤腿挽起,那样子活脱脱一个随时准备下田插秧干活的农人。
其实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1995年,任杰从四川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绵阳日报社。21年来,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部门主任。特别是2014年9月,日报、晚报整合后,她担任日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相当于整合前的四个部门主任,每天“掌管”8个版子。
纸媒低迷,采编人员人心浮动,对任杰这个“女掌门人”来说,“官”不好当,“队伍”更不好带。熟知任杰的人知道,她偏又是个“凶”不起来、“吼”不起来的人,甚至还是个“口拙”的人,不太会怎么去 “号召”、“表白”,她更愿多做少说、甚至不说,带头干给大家看。
去年全委会期间,报纸要做四个版的全委会报告图解。那一夜,签完第二天的8个版已是凌晨两点,等大部分编辑都下班了,像打仗一样忙了一晚上的她,这时候才静下来,和蒋炜、吴海英等几个同事一起做图解版,这一做,就到了凌晨4点才完工。上午9点半,她又匆匆赶到编辑部,反复修改。由于修改后的版式要在下午两点前送审,这顿午饭,她只能用一杯咖啡代替。“接连几天连轴转,我实在都撑不住了,想让她安排别人做,可看她比我还累,我还能说什么呢?”同事蒋炜回忆道。
有一件事,同事佘小玉记忆犹新。一次,她驾车搭几位同事上班路上发生车祸。几个人都受了伤,到医院处理后,大家惊魂未定,任杰却说要去上班。同事都说:“今天可有充分理由休息哈!”她说:“休息个啥哦,没什么大事,上班!”
实在吃不消了,任杰也曾打过“退堂鼓”。
报社副总编辑、日报编委会主任王德华回忆,任杰曾申请去一个上白班的岗位。考虑到她在编辑方面业务突出、经验丰富,能团结同志,综合考虑,报
社还是建议她留在编辑中心。
她思考了一阵,最终以大局为重,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遇到工作不顺心,她也“吐槽”,但一吐为快后,她又像一个钟表店的工匠,一丝一毫也不含糊。去年以来,许多报纸在内容上屡屡出错,但因为有任杰这样一个重要“关口”,绵阳日报没有出现过重大差错。
“稿子策划不到位,她经常给记者策划;稿子修改不到位,集中到她手里反复修改;哪位编辑闹情绪撂挑子,版子没人做,她边值班边做版子。她就是这样一个宽容、大度、谦和的人。”同事李永斌说。
“她编个版子像绣花一样用心!”
2015年度四川新闻奖刚刚揭晓,任杰参与编辑的 《绵阳日报》2015年9月4日2版获得了好版面奖。在绵阳日报获得的省级版面类评比中,几乎每次都有任杰的参与。
在同事眼中,任杰的版式感觉是所有编辑中最“到位”的。她也曾向同事坦言,她自幼喜欢画画。有同事亲见她曾用垫杯底的一张纸,三下两下画出了一个不错的头像。
绵阳日报没有专门的美编,有美术天赋的任杰,渐渐成了同事眼中的“内行”。每当遇有能够代表绵阳日报版面“门面”的挑战,诸如各种重大活动、纪念特刊的版面编排,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任杰。
但其实在所谓“感觉”、“天赋”的背后,无一不是悉心研习、刻意求新的结果。同事们回忆,还在担任原日报时体部主任时,任杰时常会翻阅《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凡有心仪的版面,她还专门拣到一边,细细揣摩。很快,大报的版式优点,“化”到了绵阳日报的时体版上。“《绵阳日报》的国际国内和文体版,与省级以上的大报没有差距”一位四川新闻界的前辈这样评价。
2015年初,报社领导班子有意对日报版面“动大手术”。起初,想外请业界高手“主刀”改版,但昂贵的策划费让报社最终忍痛舍弃。但改版并未搁浅,2015年3月,当全新的绵阳日报版面甫一亮相,就以其清爽大气的风格,引来好评如潮。而在这次改革的班底中,任杰是重要的参与者。
“地位”不断攀升,任杰从未“膨胀”。一次,获知她编辑的版面被推送参评中国新闻奖,大家向她祝贺,未料她淡淡一笑说,她看了,与中国新闻奖的参评版面相比,她的版面在细节上确实还做得不够。
相比记者的“抛头露面”,编辑是十足的“幕后工作”。许多编辑终其一生,可以说都是寂寂无名。这并非他们不优秀,而是工作性质使然。但这个“例外”发生在任杰身上——有人四处“打听”她。
记者田明霞回忆,在外采访,时常有读者问道,你们报社任杰是谁?这个编辑做的版面巴适。他酒量好么?我请他喝酒。每当此时,田明霞都要忙着给他们作一番解释,任杰是个女士,她晚上要上夜班,白天要补瞌睡……
这就是任杰的性格,不做则矣,一做就要做好。“不管是做新闻版,还是做广告版,她都像绣花一样用心。”同事们这样说。
“她总是轻言细语,让人感到可亲!”
任杰爱笑,一笑起来,脸上还露出浅浅的小酒窝。这成为她对人友善、使人亲近的标志。哪怕是对同事正常的工作安排,她一打电话,便是轻声地以“不好意思”开头,无论在QQ、还是微信上发工作信息,末了,她都不忘发一个卖萌的表情符号,以示某种歉意。
她曾对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侯小容说,尽管有那么多的公休假,但她都不好意思请假。因为她一个人请假,其他同事要承担她的工作任务……
梅龙是任杰多年的老搭挡,他说,每当编辑中心哪位同事生病或家中有事,任杰总是早早来到报社,泡上一杯浓咖啡后,她既要紧张审稿分稿,还要顶替请假的同事做版面,走路都是小跑。做好的版面,她通常还是署上别人的名字。
人生的际遇有时很奇妙。有些人,刚相处时,很浓烈,但相处越久,日久见人心,你会远离、甚至摒弃。有些人,却像醇酒,相处越久,历久弥香。任杰正是后一种人,凡和任杰共事过的人,无一不对她怀着深深的眷念和感激——
“面对年长的同事,她非常谦逊,安排工作总是用商量的语气说,蓝哥,你看我们这样改一下是不是好点?”同事蓝平这样说。
“我经常坐任杰的车下班,她开车水平不高,平时最怕到闹市区去,可每次送我,都要送到警钟街的我家小区门口。”同事孙兴伟说。
“还记得刚刚当编辑时,任姐轻言细语地告诉我怎么选稿,有时拿捏不准或是版子做大了,她还告诉我怎么样拆分,把版面做合适。如果我拿捏得好,她总会不失时机地赞扬。”同事蒋琳琳说。
“2013年,我人生中第一个编辑夜班,心中很忐忑,是她帮我选定稿子和照片并排好版式。她说,当编辑做版就这么简单,压力不要太大。这个夜晚,她手把手教我做版。签版时成功通过。”同事安峥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去年五月,我刚休完产假,在电话里你给我安排工作,为了照顾我带孩子,每天晚上都让我回去一趟喂奶,有时候等我喂完奶回来时,你都已经帮我做好版面了。去年底,我战战兢兢告诉你,我又怀孕了,你高兴地说,很好的事,两个一起就带大了!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你给我尽量减少工作量,让我好好休息!”同事刘小庆含泪写下这段话,她至今不愿相信任杰离去的事实。
对自己负责的编辑中心同事如此,对其他部门的同事同样如此。
同事李俊回忆,去年以来,报社新补充了不少新记者。为了减轻后方编辑的负担,提升稿件质量,避免把问题延后到夜班之时。任杰总是在上夜班的次日,早早起床,通过电话或QQ,逐一与每篇稿件的写稿记者联系,找资料,范文,找线索,轻言细语指导年轻记者们如何写稿、改稿,让夜班编辑们省不少事。
“刚当编辑的时候,是任老师手把手耐心地教我怎么样改稿子、排版子。当驻县记者后,写的第一篇稿子就先发给了任老师,她帮我完善后提出修改意见,给我了信心和勇气。”同事黄小芹说。
“好想再麻烦您一次,任老师!”新记者李桥臻回忆。写第一篇稿件时,是任老师一字一句教我怎样写稿,怎么让内容更丰富,她的声音很轻,看得出,她非常小心地呵护我的自尊心,害怕打消我的信心。
……
“让我们默默留住她的美好/在心之深处/将她的音容珍惜!”同事程志坚在报社的QQ群里写下了这段话。
同事们说:“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同事!”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娟)游商巷道内摆摊,影响道路通行、加工厂夜间运输原材料,影响周围群众正常休息……近段时间,市民反映给市长热线的问题,经热线平台督促办理,相关部门及时调查处理,均得到有效解决。反映...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