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陶猪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有一批汉代及魏晋时期的陶猪,有部分精品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向社会公众展出。
在现代社会,猪不仅是农户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重要肉食品。而在距今1800年至2000年前的汉代社会,猪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绵阳先后出土了大量汉代陶猪,这不仅是当时绵阳畜禽养殖的见证,也是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真实反映。
■唐光孝记者张登军文/图
绵阳的汉代陶猪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陶猪,均是最近几十年来先后从墓葬中出土的,年代以东汉为主,也有部分出土于魏晋时期的墓葬。
在这些珍贵文物中,东汉时期的陶器文物占据一半以上,而东汉陶器文物中,以陶质的鸡、鸭、狗、猪等家禽最多,其中陶猪的数量有数十件。这批陶猪有红陶、灰陶等种类,普遍保存完好。
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的“山涧洞府——绵阳崖墓陈列”中,设立了专门的展柜,对一组汉代陶猪精品进行陈列展示。这组陶猪均呈立姿,体态健硕,线条细腻或粗犷,有的还能看到根根鬃毛。陶猪的神态各异,有的呈低头觅食状,有的昂首而立,有的则似悠闲漫步。在形态上,有的腰部下凹,有的躯体肥硕,有的则是颈部高耸。
在绵阳市博物馆的馆藏陶猪中,以东汉时期的最具艺术价值,特别是东汉晚期时的陶猪,工艺、造型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器型相对较为精美。从制作工艺上看,东汉时期的陶猪普遍采用模具制作而成,属于批量生产。
到魏晋时期,陶猪的制作工艺、器型有了明显变化。2015年12月,绵阳文物部门在涪城区丰谷镇鼓儿梁曾出土了一批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陶猪,从这批出土的陶猪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陶猪普遍采用手工捏制而成,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很多局部结构造型简洁,但细节处理依然细致。
汉代绵阳的养猪业
从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批陶猪不难看出,在汉代时期的绵阳,猪的养殖水平相对较高,还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以前,朝廷就鼓励人们养殖“六畜”。到汉代,畜禽养殖是农家的一部分重要收入来源。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最早的养猪方式是放养,到汉代时也是如此,后来随着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推动了猪的养殖向圈养模式发展。
许倬云著《汉代农业:中国早期经济的形成》中提到,在国内不少汉代墓葬中曾有陶猪圈出土,这些陶猪圈的出粪口与厕所出口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收集肥料,以供农业种植所需。
从绵阳崖墓中的出土陶猪,可以看出汉代绵阳在猪类养殖上的发展与变化。
2008年2月,绵阳城区解放街一个考古工地中,出土了几只东汉早期的陶猪,这批陶猪的体形瘦长,嘴略尖,与野猪有点形似,说明当时绵阳境内的猪类养殖,正处于野外放养向圈养过渡的阶段。到了东汉晚期,陶猪的形态又有明显变化,与现代接近,基本实现了圈养。
在绵阳的东汉崖墓中,出土陶猪的同时,必定还有鸡、鸭、狗等畜禽类的陶器出土,因当时人们“视死如生”的丧葬习俗,可见墓主身前的家境不错,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规模。普通农户家庭一年到头在忙田里的活,但养猪的时间应该是有的,利用多余的空间修上猪圈养几头猪卖钱,完全没有问题,更何况还能多一些原生态的肥料,可能未必是家家户户都养猪,但养猪的家庭应该不少。
汉代百姓的肉食生活
猪养出来,自然是用来卖钱,或者宰杀吃肉,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养猪没有问题,但猪肉并非是想吃就可以吃的。
在汉代,人们最重视牛肉,然后是羊肉、狗肉,猪肉与鸡、鸭、鱼肉打底。《盐铁论·散不足》记载,西汉中期,有钱人祈名岳望山川时“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芳”,可见猪肉对普通大众来说,属于奢侈的肉食品,只是在祭祀时专用,排名还在鸡之后。
许倬云在《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中认为,肉食在日常饮食中不常见,但在节日庆典上经常有的。《盐铁论》记载,在西汉中期的有钱人经常吃烤小猪,甚至吃猪肉烧烤,而普通大众“食蔬粝,煮荤茹,媵腊而后见肉”,可见当时的普通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更不用说吃肉了。
在汉代时期,绵阳人的生活怎么样?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东汉庖厨俑可以看到,当时的绵阳人普遍食用鱼肉,但也有猪肉、鸡肉。只不过,普通家庭吃猪肉的几率不大,毕竟猪肉的市场价值不低,更何况当时百姓的税赋还是有点重。
《汉书·食货志》记载,一个五口人的农民家庭,至少有两人服役,种田不过百亩,一年的收成不过百石,扣除税赋、口粮、必要的祭祀支出和日用杂支,每年都入不敷出。这样的家庭,即使有闲时养猪,也只能拿去卖钱,自然是不可能随时杀猪吃肉了。当然,卖了猪之后,买上几斤猪肉打牙祭倒是可能的。
猪在汉代的身价
在汉代,一头猪的身价有多高?从诸多文史资料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在春秋战国时期,猪的身价不如狗。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引《国语·越语》记载,勾践为鼓励生育,规定“生男,奖励二壶酒一犬”,而“生女子,奖励二壶酒一豚”。在重男轻女的社会,越王勾践对百姓的奖品自然是稀罕物,但明显是狗的价值高于猪。
许倬云著《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参考《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的记载,汉代河西地区一头羊可以卖到900钱到1000钱,相当于官价一个劳动力一个月的工钱,而当时的羊和猪的价格相差不大。从单价上比较,猪的价格明显是低于羊的价格的。
到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猪肉价格明显高于狗的价格了。在《九章算术》中所列的计算题里,有“犬一头一百”的描述,而猪的价格是900钱,也有300钱的。明显的价格反差或与猪的重量有关,比如一头小猪与一头成年猪的价值,肯定是有差别的。
《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在西汉中期,一头小猪的肉,价值相当于中等年景一亩地的收成,等值于十五斗小米,相当于壮年男子半个月的口粮。在武航宇著《西北汉简所见经济类文书缉解》中,有“钱二十买肉二斤”的记载,书中对牛肉、狗肉、羊肉等均有明确称呼,因此这里的肉或应指猪肉。也就是说,汉代时的每斤猪肉价格10文钱,价格确实不低。
正因为价格原因,猪肉在汉代社会依然是权钱阶层的专利。更何况,当时全国每天宰杀“六畜”的数量仅有千头,被有钱人优先享用了,贫苦百姓根本就吃不起。
新闻推荐
绵阳市企业复工提速,火车货站货运繁忙记者王勇摄本报讯(记者范萌)记者昨(15)日从市发改委获悉,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达产,奋力夺取...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