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青张丽平本报记者彭雪
黄泥巴村道变成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骨干交通网络,曾经俗语里说的:“有女莫嫁金家林,红苕芋子胀死人”的青义镇金家林片区居民住进了安置房,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从争田边地角到邻里和谐,从农村老人赡养难到四世同堂欢乐多……村民们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站在“十三五”的收官点,走进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已入住的安置房小区,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幸福。
“以前,我们村出行仅靠一条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说,穿雨靴陷在泥里扯都扯不出来。由于出行不便,要到永兴一带买卖东西,来回一趟就是半天,”金林家园安置小区村民蔡大爷说,“前些年我们家里的茅房,一到夏天,蚊虫苍蝇特别多。你看我现在居住的房子:洗手间干干净净,有热水器,洗澡、用水都方便。上完厕所,水一冲什么味道都没有。现在的生活真的太舒心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恩情这辈子都难忘。”
年近八旬的蔡大爷原是金家林村一组村民,他的儿子自己在经营加工厂,小日子过得不错。老两口也有自己的收入,“现在,我的生活很幸福,儿子一家和我们都有安置房住,还是电梯房。楼下就是超市,公立幼儿园今年也招生了。”住进安置房解决的不仅仅是居住的问题,谈及现在的生活,蔡大爷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走进该片区西园村安置房小区唐学友的家,110余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家七口,十分温馨,水电气、网络、电视,一应俱全,装修格外气派。
唐学友91岁的母亲黄奶奶正和儿子儿媳、重孙女、孙子聊天,不时哈哈大笑,身体硬朗。
四世同堂,张张幸福的笑脸让人感慨不已。黄奶奶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们家的安置房。“变化太大了,想想那些年,种了一辈子地,从挣工分养孩子到包产到户,难以下咽的树叶树根什么都吃过。甚至坐月子的时候,想吃个鸡蛋都难上加难,我和孩子们经常吃不饱。现在的生活,真的知足了,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每月还能领1800元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党的政策好,才能让我老都老了还有机会住上这么好的电梯房,度过幸福的晚年。“黄奶奶说。
其小儿子唐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拆迁后政府分配的安置房加上按成本价购置的房子共有6套,现有4套出租,每套70多平方米,每套每月1000元左右的租金,一年下来,光租金收入就有好几万。
“以前,我最怕的就是儿孙、重孙们因为穷,娶不到媳妇,现在虽然是农民,日子却过得跟城里人一样,开小车、做生意,在家门口的公司就业,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我们家门口的商业中心也很繁华,蛋糕店、烘焙店、菜市场,超市,吃东西都有各种选择。”从黄奶奶笑容里,可以看出她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谈起金家林的变化,人人都说。“经济条件好了,原来的说法都变成了:‘有女就嫁金家林,幸福新城喜煞人’。”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新区共建成“四纵四横”骨架道路35条,共38.2公里;建成全国最大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33.5公里;修复建设草溪河、安昌河等生态绿道40余公里;建成各类道路配套管网超过200公里;建成各类公用服务商业配套建筑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安置房超过60万平方米,让征地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也让群众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新闻推荐
委员提案去哪儿了?直播“晒”答案 市政协开展《对话·提案去哪儿了》第五期媒体直播
□本报记者李灵越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提案去哪儿了?谁在办理?结果如何?这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