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平武新闻 > 正文

“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为你讲述追“滚滚”的人 三代“熊猫记者”这样炼成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8-22 05:19   https://www.yybnet.net/

“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为你讲述 陈小波

1980年,新华社记者金勖琪在平武县王霸楚林区的密林里,幸运地拍摄到“醉水熊猫”。(资料图片)

金勖琪(左)与老伴闲来翻看熊猫画册。

陈燮

薛玉斌

“我的每一个展览,一定会有大熊猫。”作为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的策展人,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与大熊猫的情缘,早在1985年就已种下。

喜欢大熊猫的人,一定不要错过8月21日至8月26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在这场主题展览上,你能通过新华社三代摄影记者镜头下的大熊猫珍贵照片,看到大熊猫的更多面。

大熊猫的照片能萌化你的心,而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新华社三代大熊猫摄影人与大熊猫之间的情缘,也同样打动人心。

摄影器材在改变,时代在更替,从胶片到数码,新华社三代“熊猫记者”,镜头的焦点始终对准大熊猫,为黑白精灵留下影像是他们不变的心愿。

还等什么,快来北京中华世纪坛参观“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了解“国宝”的命运变迁,你才会了解大熊猫文化的根。策展人说“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陈小波

从黑白胶卷到数码照片

还原三代“熊猫记者”背后故事

“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的策展人,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是“新华典藏”执行主编,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影像学者。投身摄影三十余年,见证了大熊猫从濒危动物转变为易危动物再到“世界级萌宠”的变化。

1983年,陈小波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两年后,她接到了第一次野外拍摄任务,赴四川王朗拍摄大熊猫。

陈小波回忆,拍摄行程进行了十几天之后,终于有一天,她远远地见到茂密的森林里,“刷”地闪过一道白影,正当她意犹未尽时,保护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运气真好,居然看见了一只”。那是陈小波第一次见到野生大熊猫,她后来才知道,当时正值四川部分山区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导致大熊猫丧失食物来源,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王朗之行,冥冥之中好像圈定了陈小波和熊猫的缘分。此后她和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等学者多有接触,又见证了一代代熊猫工作者投身大熊猫保护事业;参与编纂了新华社第一本关于中国大熊猫的英文版图集并在美国发行;而多年来,陈小波在国内外策划了多个主题展览,只要是向世人展示中国发展历程,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她一定会选择一张大熊猫图片。“如果可以选择三种动物代表中国,那其中一种必然是大熊猫。如果只能选择一种动物,那就肯定是大熊猫。”

2016年9月,陈小波担任讲述人的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面世。在第57集“熊猫回家路”中,她特别讲述了四川省平武县林业局原助理工程师钟肇敏救助野生大熊猫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时任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金勖琪1984年拍摄的。

金勖琪今年年过八旬,被誉为新华社第一代“熊猫记者”。陈小波回忆,初见金勖琪时,她40多岁,我才20多岁。事实上,陈小波对新华社三代“熊猫记者”都很熟悉。今年50岁的新华社驻四川记者陈燮,曾在地震后拍摄6只大熊猫从卧龙转运雅安新基地的场景。今年不到30岁的薛玉斌,则几乎专职拍摄熊猫。这些三代“熊猫记者”都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持续追踪拍摄大熊猫半个世纪,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再到数码照片,形成了珍贵的连续的影像记录,成为国家档案的珍贵组成部分。

陈小波说,2009年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2011年美国《图像证史》、2013年法国《中国的文明与道路》、2015年《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路》,还有2018年8月底即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影像记录四十年》,作为执行策展人,在展览中,她都会选一幅关于熊猫命运的照片,而且就是这三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综合新华社、成都发布熊猫情缘第一代 拍摄“醉水熊猫”第一人

“熊猫记者”金勖琪:曾自掏腰包为熊猫出画册

被人们誉为“熊猫孃孃”的新华社第一代“熊猫记者”金勖琪,今年已是年过八旬,每每和人聊起熊猫,她总是格外开心,笑容也分外灿烂。

“我和大熊猫有缘!”回想起第一次拍到野生大熊猫,金勖琪仍激动不已。1980年,金勖琪在平武县王霸楚林区的密林里,邂逅了一只大熊猫,起初害怕野生大熊猫攻击人,她和同行的当地人只敢悄悄尾随。后来大熊猫走到一处山间石壁,居然一屁股坐下来,摊着胀鼓鼓的大肚子,不动了,甚至脾气好到面前的枝叶被人拨开也不生气,任随金勖琪“咔擦咔擦”拍下自己的“娇颜”。

原来,金勖琪遇上的是一只“醉水熊猫”。据当地人介绍的一种说法是,熊猫喝水时,在平静的水面,它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还有另一只熊猫在喝水,于是就拼命抢着喝,喝呀喝呀,直到胀得动弹不了才停止,这也是首次有人在野外拍到“醉水熊猫”的照片。

从1979年开始,有6年的时间,金勖琪的时间几乎都留给了熊猫,她深入川西的高山密林,全面记录和报道大熊猫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育繁殖以及人们对它的保护和研究等。常常在山间林场一呆就是20多天,和科研人员一起追踪野生熊猫,关注大熊猫人工繁育进展,“拍熊猫的时间比陪孩子都多!”后来,金勖琪退休了,但她仍然心系大熊猫。

2007年,金勖琪把自己多年拍摄的大熊猫的特殊经历和图片精心梳理后,自费出了一本大熊猫画册《心系大熊猫》,赠送给亲朋好友,用可爱的大熊猫,唤起人们心中对熊猫的爱怜和关怀。金勖琪说,现在四川和成都对大熊猫的宣传和推广做得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来成都看熊猫,她真心感到高兴。

第二代“熊猫记者”陈燮:

汶川特大地震后艰难跋涉

冒死传回卧龙大熊猫照片

第二代“熊猫记者”陈燮,多年追拍大熊猫,是中国大熊猫的繁育、野外放归等重要节点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燮一直牵挂着卧龙大熊猫的情况,震后仅一周,他就绕道夹金山,翻越四姑娘山、巴朗山,冒着余震和落石的危险,向卧龙而去。

这一路艰险异常。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路上山体滑坡遮蔽了路面,有时要自己下车,搬开石头,才能继续走。来到海拔4500多米的巴朗山时,天色已黑。白天还好,能躲开滚石,晚上太可怕了。当晚大雾,能见度只有几米,能听到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的声音。但车子已经开到半山腰,进退维谷,陈燮只好和司机开着车灯,司机看着左边,陈燮看着右边,硬着头皮往前开。

“回来的路上,看到公路下面呈直角的巨大滑坡,司机和我都吓坏了。”陈燮说。

就这样,陈燮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了14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卧龙,传回了人们牵挂的震后卧龙大熊猫的照片。

陈燮还有一次拍大熊猫的经历,也很是“惊心动魄”。2006年4月28日,全球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回归山野。当时光线不太好,于是陈燮跟饲养员进入野化场地找‘祥祥\’,躲在一棵树后面,想近距离拍摄,结果被“祥祥”发现了。

“它一下就朝我冲了过来,围着树追我,但我居然一边躲一边拿着相机拍它。”那个时候很危险,把饲养员都吓坏了,只能想方设法逗“祥祥”’,转移它的注意力。“祥祥”转而追上了饲养员,这一场景也被陈燮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即使有过这些“惊险”经历,但陈燮对大熊猫的感情依然溢于言表。

第三代“熊猫记者”薛玉斌:

产房外马步一蹲半小时

他向海内外讲好熊猫故事

2011年8月5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诞生当年首对龙凤胎大熊猫,当时薛玉斌作为新华社实习生,第一次拍摄大熊猫,也因此与大熊猫的新闻报道结缘。

2015年6月22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雌性大熊猫“科琳”顺利产下了一对雌性大熊猫双胞胎。由于现场游客众多,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薛玉斌在产房外采取类似“蹲马步”的姿势候着,随时准备按快门。这种姿势很消耗体力,十来分钟就能让人腰酸腿疼,汗流浃背。薛玉斌就这样等了大约半个小时,才终于等到熊猫宝宝面对镜头喊叫的理想画面。这个精彩瞬间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也让薛玉斌幸运地“拿下”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银奖。

薛玉斌说,他将继续深耕于大熊猫这一题材,向海内外讲好熊猫故事。

新闻推荐

绵阳市惠民帮扶中心关爱平武受灾特困群众

本报讯(范祥)7月26日,带着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市惠民帮扶中心机关干部,冒着烈日,踏着凹凸不平的崎岖山路,来到今年绵阳遭受“...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为你讲述追“滚滚”的人 三代“熊猫记者”这样炼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