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考。
1.营造宽松的表达与交流氛围
第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第二,给学生多提供思考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精讲”。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况、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允许在课堂上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给出答案,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激发学生的即时思维。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出错改正。教师应该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预习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课前能进行自主探究的数学思考更应该鼓励和表扬。但是,需要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探究结果,如果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对学生作提示,让学生把探究过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将比教师讲解的结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同学们在数学高手的引领下学习,一起进行数学思考,学生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将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因学生的"出轨"而精彩。本文来自织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新课程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子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edecms.com
3.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认知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中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教学实践表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会“答”,更要会“问”,“创造教育”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今天,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不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注意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三台县中太小学敬海音)
新闻推荐
国家教育部已经颁发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研读当前的小学品德教材,不难看出,小学思品课程中...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