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镇社会堰村村民在家门口的芦笋种植基地“上班”(资料图片)
近年来,三台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19.13万亩的23.1%。
地没变 经济效益增加了
收获时节,一场雨让蒋柏林的葡萄园显得更加生机蓬勃。“我们栽种的全部是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质,明年将全面挂果。”蒋柏林说,这片占地80余亩的葡萄园将为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2013年,蒋柏林在乐安镇政务网的“土地流转平台”上了解到土地流转相关信息后,经过考察最终在该镇金家村5组流转了80余亩土地,种植葡萄。
“土地流转的机制是市场,主体是农民。”三台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等违背农民意愿的硬性流转。
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确保农民的利益不打折扣,三台县建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林权管理中心,永明、芦溪、潼川等9个镇乡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石河堰村、盐井村等10多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初步搭建起覆盖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及时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农业经营能力考察,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鉴证、备案登记、跟踪管理、风险预警和纠纷调解等流转服务。
在百顷镇水文村,曾经的400多亩荒山如今披上了绿装,成片的核桃树已经开始挂果。“以前一直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经济效益较低。”该村党支部书记说,为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镇村干部通过走访座谈,向广大农户宣讲土地流转政策,分析流转比较效益,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没变 农民收入增多了
从过去一家人围着土地转,一年能“刨”四五千元的收入,到如今将土地租给业主发展蚂蝗养殖,百顷镇黄龙村11组村民李冰深切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喜悦:“家门口打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到了钱,划得着哦。”“通过土地流转建基地,机械化耕种,就近请农户管理,既保证了质量还降低了成本。”土地流转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给企业主带来了良好效益。在该村蔬菜种植基地,正在指挥当地农户进行田间管护的业主告诉笔者,头两年,公司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西瓜和生态蔬菜尝到了甜头,又相继承包了600多亩土地。
今年3月,业主张吉兵和黄龙村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流转了500多亩山地,发展金银花种植,每天到他的种养殖基地打工的村民就达60多人。通过学习培训,村民们渐渐掌握了金银花种植、管护等技术。
在新鲁镇社会堰村5组,年近五旬的吴祖才每天准时到芦笋种植基地“上班”。“五百多亩地,全部种植的是美国杂交芦笋,一亩地的收入近万元。”吴祖财把家里的两亩多地流转给了合作社种植芦笋,他和老伴又被合作社返聘回来打工,每个月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资。
近年来,三台县在土地规模流转中用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增速较快,种植粮食、油料、蔬菜、林果、养殖和其经济作物的面积分别达到12.7万亩、5.9万亩、4.3万亩、2.3万亩、1.2万亩、1.1万亩。
情没变 返乡创业的多了
一条3米宽的水泥道路直通许前贵的蔬菜种植园。走进园中,瓜藤爬满了棚架,黄瓜、四季豆、西湖瓜等蔬菜翠绿鲜嫩,着实逗人喜爱。
2010年,在农村长大的许前贵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在绵阳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但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毅然辞职,回农村“刨地找钱”。通过考察,许前贵在刘营镇五羊村流转了50亩土地,开始了创业。
支持和鼓励村社干部、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建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转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新生镇大垭村4组的左天友返乡创业,通过流转荒坡地,建立起了肉羊养殖场。“家乡条件好,适合肉羊养殖。”左天友说,在家创业,既可以照顾好家人,还能成就一份事业。在该村,随着老左的养殖场的开办,村里不少剩余劳动力纷纷到养殖场干活挣钱。不少村民还从养殖场购买小羊,搞起了养殖。
据统计,三台县已有260名村社干部、410名农民工、120名大学生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截至2014年5月,全县专业大户已发展到832户,家庭农场130家、已经工商注册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40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02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1557家,已经成为土地规模流转主体,流转面积分别达到3.4万亩、0.8万亩、1.9万亩和2.4万亩。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27)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付康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联系村三台县芦溪镇五柏村调研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付康要求,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富民兴村...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